正文 第8章 不同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5)(2 / 3)

3.推進產業集群。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希望在山、潛力在水、重點在田、後勁在畜、出路在工”的20字興農方針,用集約化理念統籌產業發展,不斷激發縣域經濟內生活力。一是工業上按照“1+3”思路做大做強工業園區和食品工業小區、鐵石口工業小區、大橋工業小區,累計投資2億多元用於6000畝園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引進項目181個,投產企業105家,初步形成了新型建材、機械電子、食品製藥、輕紡化工、礦產品加工五大工業支柱產業。按照“到工業園上班,回新農村居住”思路,2萬多名本地農民和16萬名外地民工在百餘家企業就業。有6個鄉鎮開通了到工業園的公交車,一大批農民可乘公交車到工業園上下班。二是農業上按照“1+10”思路,抓緊建設投資3億元,集包裝、倉儲、加工、配送於一體的江西南部最大的江信物流中心。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每年拿出近400萬元扶持農業產業發展,以“市場+公司+農戶”的方式推進產業化經營;積極申報農產品原產地保護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初步培育了臍橙、煙葉、甜玉米、生豬、水產等十大農業主導產業。“一座山頭一棟房、一塊果園一口塘、一池沼氣一欄豬、道路修通農家旁”的“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既提升了臍橙產業的規模、水平,又每年新增水麵養殖1500畝,還加快了工廠化養豬步伐。特別是2005年成功承辦了中國(贛州),極大地提高了贛南臍橙的知名度,提升了信豐的形象,推進了臍橙產業化進程。2005年信豐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3149元,被評為全省經濟發展綜合先進縣、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綜合獎、全省高效經濟作物發展先進縣。

4.培育新型農民。突出農民教育,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建立了培訓基地、培訓教材、師資隊伍三位一體的培訓體係。根據產業特點和農民生產習性,農業技術培訓采取短期培訓與學曆教育、集中與分散、階段性與係統性相結合,以實際操作培訓為主。組織專家編寫了一批通俗易懂、農民歡迎的“傻瓜教材”、“口袋教材”。一是把職業技能培訓與促進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發展勞務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行“政府出錢培訓、農民免費學技、企業按需用工”的培訓方式,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滿一個月的農民,由縣財政補貼400元,其中270元為工資性補助,100元為夥食補貼,30元為教材、培訓費。引導農民“熱愛我信豐、接受縣培訓、就業工業園、貢獻在家鄉”,力爭用3年時間培訓工業用工6萬人。目前已安排1000多萬元專項資金,培訓工業用工12期32萬人。近兩年全縣外出務工減少3萬多人,大都留在“1+3”工業園區務工,有800多人返鄉創辦了企業。二是依托職業中專建立職業技能培訓基地,重點建設服裝設計、電子技術等骨幹專業。三是把發展農村合作經濟作為組織農民、培育新農民的現實途徑。依托產業建協會,依托基地建協會,依托龍頭企業建協會,開展了產業幫扶到戶、協會組建到村專項行動。各鄉鎮、村都成立了以各領域能人和鄉村技術員為骨幹的專業協會,並以各專業協會為紐帶,提供生產、經營、信息、技術等服務,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培訓。許多修葺一新的百年祠堂裏張貼上新的村規民約和學習製度,增加了不少課桌凳,變成了農民培訓的學堂。230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6萬會員,在農曆每月的某一日集中學習。全縣圍繞10大農業主導產業培訓農業實用技術7萬多人次,一大批年齡在40、50、60的農民在農業產業化中得到充分就業。四是把理事會運作、協會管理作為農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新農村建設讓農民的民主意識、合作意識、自律意識、衛生意識大為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