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不同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5)(3 / 3)

5.創新體製機製。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轉變政府職能,著力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存在的種種深層次問題。一是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幹部服務、社會參與”的原則。領導小組的高效運轉整合了各個部門的組織力量,促進了農村各塊工作的融合。依靠村民理事會來組織實施建設的具體事宜,做到建設資金由理事會籌集管理,建設合同由理事會簽訂,工程進度由理事會督促,建設質量由理事會監督。結合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組織千名幹部下基層,市縣鄉村四級幹部白天抓新農村建設,晚上搞“保先”教育,用黨章富腦袋,用產業富口袋,既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又鍛煉了幹部的能力。廣大基層幹部主動實現由經驗型向學習型、權力型向能力型、指揮型向示範型、幹預型向服務型的轉變,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適應和適合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農村工作的新要求。二是創新政府資金支持辦法。統一扶助標準,政府根據本地農村實際和自身財力狀況,確定建設項目及補助標準,並向社會公開;擇優選擇定點,通過新農村建設理事會與農戶簽訂建設意向協議,自主向政府申報,農民自願參與率高的村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並實行動態管理,政府對示範點進行項目建設補助;實行以獎代補,改變政府資金撥付辦法,以實物補貼形式,引導和激勵農民投資、投勞建設新家園。這既使政府投入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同時又使農民成為投入的主體和受益的主體,而且政府補助的水泥、改水氣壓泵等實物實行政府采購,降低了成本,保證了質量。三是整合社會資源。縣直單位積極開展產業幫扶活動,努力發揮部門職能作用。縣政協委員開展“一百名委員聯係一百戶農戶,解決一百個問題”活動,出資出力,服務新農村建設。30多名民營企業家捐資20多萬元支持新農村建設。260名縣鄉幹部和100名青年誌願者自願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

贛州“五新一好”新農村建設既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係;既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又注重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既注重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又注重推進農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目前,已有13個省、市、區共計55批次1313人到信豐進行新農村建設的參觀考察和學習。信豐一年多的實踐,充分證明以“五新一好”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央“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的操作化、具體化、地方化,它符合上級的要求,符合農民群眾的願望,符合贛州的實際,有效地激活了農村工作,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新形勢下破解“三農”難題的切實可行的路子。有理由期待,信豐的明天會更好,贛南的明天會更好!

三、黑龍江省雙城市新興村

新興村地處哈爾濱與雙城市之間的城鄉結合處,同三高速公路和102國道從境內通過,具有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全村轄兩個自然屯725戶1921人,其中勞動力1758人。耕地麵積14100畝。2005年全村社會生產總值實現504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400元,其中畜牧業實現產值3200萬元,人均牧業收入2400元。該村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包括:

1.統籌規劃村莊建設。按照總體規劃,進行了改水、修路、綠化、淨化環境等工程。目前全村自來水入戶率達99%,統一整修了主街路邊溝。村外設立了5處垃圾存放場,村裏設有衛生隊,配有清運車和保潔員。村內綠色街道8條,安裝了路燈,4條主要街路實現了亮化。全村人均居住麵積23平方米,住房磚瓦化率達95%。村內有籃球場、小學和衛生所,有兩個綜合活動室,兩個農民樂隊。全村固定電話入戶率達80%,移動電話戶均1部。有線電視入戶率42%。全村有2628名村民繳納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與率達90%。有16戶20人納入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