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同地區發展戰略(2)(1 / 2)

3.依靠科技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運行機製和模式。新農村建設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科技是農村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然而傳統的科技支農的滯後和僵化,已經造成了這個基層科技服務體係的“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麵。農民對此的滿意程度降到了曆史新低,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需要創新“科技支農”的運行機製和模式。一是依據係統論整合原理,創新科技支農的“六位複合”運行機製。根據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原理,科技支農要圍繞科技服務終極對象——農民,以工作機製為核心,堅持公共財政與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建立穩定增長的投入機製,拓展科技支農服務的規模、結構和方向;以組織結構為載體,自生機製為動力,在強化製度監管機製中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技術效率。通過要素的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使之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產生係統的放大和升級作用。二是因地製宜,從內部的供求均衡和外部環境協調的角度構建科技支農體係新模式。從內部看,科研機構、農業高等院校等要根據需求主體(農民)的要求,提供盡可能多的高、新、適用技術成果,通過各推廣機構,構建供需流通的橋梁,提供多元化的技術平台。政府作為製度的製定者和市場的監督員,針對農業技術的外部性、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的特點,加大投入規模,健全投入機製,並就技術市場容易出現的“市場失靈”現象,利用“看得見的手”加強宏觀調控,優化農業科技市場的外部製度環境,從整體上把握全局,最終達到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三位一體”的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4.因地製宜,確定好農村公共品建設的先後順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綜合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經濟狀況、社會構成等多元要素做好區域規劃,有差別地確定不同地方的農村公共產品建設的優先序。根據調查的貧困地區和糧食主產區農民的意願情況,確定如下順序:一是保障基層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轉。主要是政府的公用經費、在編人員工資、村組幹部酬勞的支出,這是作好新農村建設的最基本的前提。二是支持以鄉村道路和人畜飲水為重點的“三清四改”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確保農村義務教育政策的全麵貫徹落實。現階段重點是中小學危房改造,必要教學設備的配置和貧困學生的“兩免一補”。四是支持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防疫體係建設。現階段的重點是農村公共衛生防疫體係建設,農村合作醫療和改善農村公共衛生環境。五是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製度,支持弱勢群體發展。六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進步。重點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體係建設、重要農業科研項目和農業科技推廣項目、拓展新型農民技能培訓等。

5.提高營銷理念,延長和拓展農產品供應鏈條。調查地區都有相應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農村產業或農產品,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其效益,增加行為主體的收益。根據外部的經驗,當行為主體能更多地參與和分享產業鏈條收益增值的時候,收入增加的空間越大。因此,要在已有的產業和農產品的基礎上做強並最大可能的延長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為達到如此結果,需要提高每一個經濟參與者的營銷理念,跳出農村看農村,實現“三農”的“引進來、走出去”目標。至於延長和拓展農產品供應鏈,要把其他行業和產業的成功案例內化於農村產業模型,在加大農產品技術改造和農村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創新和推進“核心企業型網鏈”模式和“批發市場型網鏈”模式等營銷模式,使農村的特色農產品進入城市乃至國外市場。

6.尊重農民民主訴求,推動和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農業靠政策,農民靠組織”,在基層的民主進程和農民追逐本集團利益時,合作經濟組織的存在和發展,極大地節約了農民與政府、農民與企業的交易成本,同時極大提高了農民參與經濟、政治和社會運行的地位,恢複了農民在社會中的“話語權”。在推動和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進程中要注意:一是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要先規範再發展,或者邊規範邊發展的模式,防止在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過程中,出現不符合合作原則的財務和組織運行機製,導致廣大農民的經濟利益的犧牲。二是應遵循“民辦官助”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減少政府幹預,保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穩步發展。三是逐步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自生能力。自生能力的源泉來自於有競爭力的企業,要形成企業和經濟組織的良性互動循環,對“企業+經濟組織+農戶”進行傳承和創新。

西部地區發展戰略

麵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努力建設繁榮、平安、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針對甘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要做好甘肅新農村建設這篇大文章,當前需要重點圍繞“確定發展目標、堅持城鄉統籌、加大投入力度,推進三化進程、促進社會發展”等方向和重點,加快推進甘肅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