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確發展方向,製定總體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提出“小康社會”的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提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方案,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係統性、綜合性政策。
2.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麵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各級黨委政府應從更高的高度認識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意義,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麵提升農村經濟發展。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製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3.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投資方向,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第一,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衛生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農村義務教育、農民的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各級政府要真正承擔起農村義務教育的職責,讓農村的孩子真正上得起學。同時高額的醫療費用成為農村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係,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第二,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甘肅省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製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麵的城鄉差距。
4.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製。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各級政府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與此同時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通過選擇優勢項目,製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強化勞務輸轉,加快小城鎮建設。各級黨委政府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不斷創新培訓方式,大力推行“訂單式”、“定向型”、“創業型”等培訓模式。加強對務農農民的農業應用技術教育,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增大在城鎮的就業率,打造甘肅省農民工市場品牌。同時積極推進戶籍製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製度改革,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以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在小城鎮形成符合當地特點的支柱產業。
5.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麵協調發展。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核心,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技能培訓。逐步推行12年義務教育製度,不斷提高農民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提高市場的競爭能力。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建立便民的征繳製度、就醫製度和結算製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製度,逐步擴大覆蓋麵;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製,探索和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製度、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係,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係,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