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有關部委、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1)(1 / 3)

“三農”投入資金

在前幾年財政不斷加大對“三農”投入的基礎上,2006年財政支持“三農”的力度更大,措施更實,廣大農民得到的實惠更多:

1.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於“三農”的支出達3397億元,比上年實際執行數增加422億元。

2.農村稅費改革使9億農民每年減輕負擔約1250億元,中央財政2006年為此安排的782億元轉移支付資金已經撥付各地。

3.中央財政2006年新增加125億元補貼資金,對種糧農民柴油、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增支實行綜合直補,對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增加到85億元。

4.繼續穩定糧食和農資價格,把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範圍由稻穀擴大到小麥。

5.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增加超級稻種植麵積,小麥良種普及率達到94%。

6.發展農村沼氣安排25億元,比上年增加15億元。

7.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安排40億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各地也普遍增加了對“三農”的資金投入,初步統計19個省份的省級財政預算安排用於“三農”的資金比上年增長20%以上。

在各項支農政策的有效拉動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一係列好成績:夏糧再獲豐收,比上年增產148億斤,單產創曆史新高;棉花等主要經濟作物發展勢頭良好,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繼續增長;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797元,實際增長119%。

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也進入加速發展期:截至上半年,全國已有396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標準分別由10元提高到20元。

國家也確定2006年上半年中央和地方落實資金465億元,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4880萬學生全部享受了免學雜費政策。“十一五”期間將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麵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十一五”時期,我國將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製,調整財政支出的存量,同時把增量重點向農村傾斜。繼續完善和強化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強農惠農財稅政策措施。

財政部:履行公共財政職能作用,大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農”問題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全局性、根本性、長期性的問題。近年來,“三農”工作盡管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總的來看,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過坎階段,農業、農村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未來一段時期,各級財政部門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對農民少取或不取的基礎上,把更大的精力放到多予、放活上來,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創造寬鬆的政策和體製環境。

1.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製。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大幅度增加對“三農”投入,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製。同時,加大支農資金協調整合的力度,突出支出重點,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辦大事。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原則要求,從2006年起將在農村逐步建立責任明確、保障有力的義務教育長效機製,今後兩年時間內,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完善和加強對農民的補貼政策,糧食主產省(區)要將糧食直補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積極探索建立對農民種糧收益綜合補貼製度,著力解決種糧農民比較收益低的問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改革試點,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逐步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2.全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切實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全麵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製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既是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緊迫任務,又是解決農村一係列深層次矛盾的關鍵所在。要嚴守鄉鎮機構編製五年內隻減不增和確保社會穩定這兩條底線,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切實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創新鄉鎮事業站所運行機製,妥善安排分流人員,解決“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的問題;建立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積極深化農村中小學人事、財務等製度改革,提高農村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資源配置效率,為更多更好地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社會主義新農民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製度保障。加快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製和“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方式改革,提高基層財政自我保障能力,保障基層政權正常運轉所需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