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有關部委、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1)(2 / 3)

3.放活農村體製,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增強農村經濟自我發展活力,必須下大力氣做好“放活”這篇大文章。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製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要素的市場;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著力培育一批有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完善糧食流通體製,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綜合運用國債、稅收、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政策手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鼓勵各類工商企業投資農業,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形成農業多元化投入格局;完善農村金融體製,發展小額信貸,支持積極探索和發展多種形式並存的農業保險製度,為“三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4.創新財政支農方式,讓廣大農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要完善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財稅政策,紮實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和優質糧產業工程,重點支持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推動建立環保型農業、生態型農業和節約型農業。支持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製度,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建設,建立更加規範和有效的農村社會救助製度,逐步解決進城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支持扶貧製度建設和政策創新,全麵推行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製度,完善支持農村防災減災機製,調整土地出讓金使用和管理政策,促進農村反貧困。支持搞好村莊建設規劃工作和改善村莊公共環境,通過補助資金、補助原材料或“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和支持農民美化鄉村環境、建設美好家園。

農業部:紮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根據中央的決策部署,農業部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製定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並啟動實施新農村建設示範行動。在每個省份確立一個新農村建設聯係縣,每個聯係縣確立一個示範村和兩個聯係村,還在一些墾區確立示範場和聯係場,幫助這些地方製定新農村建設規劃,指導各地規劃編製工作,同時大力推進“一村一品”,探索主導產業強村富民的有效途徑,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

在實踐中,農業部不斷深化對新農村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了一些初步體會。主要是:

1.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建設全部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用科學發展觀認識、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思想,同時又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隻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才能把握住新農村建設的正確方向,確保新農村建設紮實穩步推進。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通過組織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問題研究、實施新農村建設示範行動、落實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具體措施,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對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堅定性不斷增強。

2.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建設。遵循統籌城鄉發展的原則和“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特別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繁榮農村經濟;必須堅持以農民為本,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積極性,讓農民參與建設過程,共享建設成果;必須從實際出發,堅持規劃先行,加強分類指導,促進農村產業和各項事業全麵協調發展;必須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村資源,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3.把發展農村生產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實力和競爭力,特別是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生產力,重點是建設現代農業,這是實現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根本保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工程,也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願望。必須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農業科技轉化能力;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村經濟整體效益和農民收入;大力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盡快改變粗放型的經營方式。要把現代農業建設和新農村其他各項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