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農村建設要把握好五項原則
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陸兵近日表示,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要把握好堅持農民主體、堅持科學規劃、堅持因地製宜、堅持基礎先行、堅持先易後難等五項原則。
陸兵是在全自治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動員大會上說這番話的。這五項原則包括:
1.堅持農民主體,政府引導的原則。不尊重農民意願,新農村建設試點不會有好的效果,不調動農民積極性,新農村建設不會有生命力。在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同時,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責任。
2.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安排的原則。科學規劃是前提,沒有科學規劃,一哄而上,會造成資源浪費和重複建設,造成新的農村問題,要尊重客觀規律和農民群眾的意願,科學編製試點建設綜合規劃及專項規劃。
3.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的原則。要注重各鄉村特點,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齊步走”,一定要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保持獨特的地域特征,保持優秀的文化傳統。
4.堅持基礎先行,務求實效的原則。新農村建設,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要從改善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入手,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整治。各地要著重在現有基礎上開展各項建設,量力而行,要杜絕形式主義,確保農民受益、得實惠。
5.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齊頭並進。新農村建設既要有總體安排,又要有近期考慮,並務求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階段性成果,因此要找準切入點,要從基礎條件較好、幹部群眾積極性較高的地方入手,從比較容易見成效的事情入手,從資金籌措比較容易到位的項目入手,集中力量,盡快達到目標要求,在此基礎上擴大建設領域,取得更大成果。
青海萬名幹部進村入戶助推新農村建設
眼下正是青海備耕生產時節,全省13萬名幹部自帶行李,陸續進駐398個鄉鎮的4145個村,宣講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及一係列支農惠農政策。這也是青海省連續組織“萬名幹部下基層”活動。
“本來以為建設新農村,就是國家出錢建了新房子,我們搬進去住就成了。聽下鄉幹部講解後,心裏更亮堂了。政府為我們提供的是水、電、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發家致富、建設新農村主要還是靠我們自己。”海南藏族自治州東香卡村藏族村民萬瑪多傑說。通過下鄉幹部的宣講,青海廣大農牧區群眾了解、掌握了政策,看到了各級黨委、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定決心,增強了建設新農村的信心。平安縣樹爾灣村村民馬林頗有感觸地說:“2006年省裏拿出20多億元為老百姓辦10件實事,又拿出1億多元為我們辦合作醫療保險,建村衛生室。政府有這些好政策,我們要用好它,用自己的雙手建設新農村。”
宣講活動使基層幹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互助土族自治縣西灣村村委會主任說:“以前以為建設新農村就是給大家找致富門路,帶領大家致富就行了。聽了下鄉幹部的講解才知道,建設新農村還要搞好規劃,讓村子幹淨整齊;破除陋習,讓村裏有積極向上好風氣;定製度,讓村民積極參與村務管理。這些事都幹好了,大家發家致富的精神頭就會更足,腰包鼓得也就更快了。”
進村入戶幹部還把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把群眾最關切的問題作為整改重點,幫助村級組織通過公開承諾的方式為村民解決突出問題;對村級組織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上下聯動和下鄉幹部協調,發揮有關涉農部門的力量幫助解決。各部門下鄉幹部還緊密結合春耕生產,為農牧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省農牧廳協同工商、農行、社保等部門和單位的下鄉幹部組成農業專項下鄉服務組,協調解決農牧民群眾備耕春播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困難。截至目前,已累計供應各類良種380多萬公斤,調運化肥9萬噸、農藥600噸、農膜100噸,春播必需品供應形勢明顯好於往年。省科技廳的下鄉幹部工作組開展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優良農畜品種推廣等工作,舉辦各類培訓班150多期,培訓基層技術人員167萬人。
下鄉幹部還圍繞青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這一主題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求農牧民群眾對試點工作、村莊規劃及教育、環境衛生治理的意見和想法,將此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