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有關部委、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3)(2 / 3)

在2005年免征農業稅後,河南省農村綜合改革隨之跟進,相繼推行了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製改革,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裝上製度引擎。

截至2005年,河南省2100個鄉鎮,共有人員3023萬,而編製數卻隻有162萬,超編十分嚴重。不少農民擔心,免征農業稅後,國家不向農民收錢了,幹部還收不收?

為了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自2005年9月起,河南推開大規模的鄉鎮機構改革,全省共撤並鄉鎮236個,分流人員17萬餘人。

從2005年起,河南在全省推開以“預算共編、賬戶統設、票據統管、集中收付”為核心內容的“鄉財縣管鄉用”改革。通過實行“鄉財縣管”,強化鄉鎮收支管理監督,建立支出約束機製,將有限的財力優先用於保障鄉鎮最基本的支出需要上,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亂進人、亂舉債、亂花錢”的漏洞。

所謂“集中收付”就是將鄉鎮預算外資金全部納入預算管理,財政收入納入縣國庫。對屬於清理清退範圍的鄉鎮各類人員,不再供給經費。為了從源頭上製止鄉鎮“亂收費”,河南還設置了“賬戶統設”、“票據統管”兩道“關卡”。在改革中,焦作市共清理鄉鎮賬戶401個,收繳印鑒526枚,清理票據23650本,鄉鎮隻剩下結算戶、支出戶和村級資金專戶,每個賬戶都在縣財政局監控之下。焦作市財政局負責同誌說,改革後,鄉鎮無法再亂收費,“一是沒有票據,二是沒了私設的存錢賬戶”。

河南省還采取措施加強省級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保障能力。從2006年起,河南將農村中小學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提高一倍,增補部分由省財政支付。河南省財政廳副廳長楊舟說,河南省新增的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財政支出中,有73%被用在了農村。據了解,到2005年底,河南省已有6196萬農村中小學生享受到“兩免一補”的惠澤,占全省農村在校人數的426%,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已漸行漸近。

廣西:支持新農村建設

2006年廣西獲“三農”資金將超百億

廣西財政部門積極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全力支持新農村建設。2006年,中央和自治區本級財政投入用於支持“三農”的資金將超過100億元。

這些資金將用於以下幾個方麵: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按照中央提出的“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的“三個高於”要求,調整財政性資金的投向和結構,大幅度增加對“三農”投入,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製。在加大財政支農的同時,整合支農資金,突出支出重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農田水利、農村道路、土地治理和生態建設,切實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2.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按照“明確各級責任、分級負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原則要求,支持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從2006年起,全部免除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讀學生的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進一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製。積極探索建立對農民種糧收益綜合補貼製度,著力解決種糧農民收益低比較的問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改革試點,提高政府補貼標準,逐步在全區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逐步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3.努力緩解縣鄉財政困難,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按照財力向基層下移、保證基層財政穩健運轉的要求,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轉移支付製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繼續貫徹落實“三獎一補”政策,對產糧大縣繼續給予財力獎勵;製定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績效評價辦法;推進“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方式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提高基層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財力保障。

4.發揮財政性資金的誘導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按照財政性資金安排“三個高於”的要求,綜合運用國債、稅收、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政策手段,盡力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引導各類資金,特別是引導建設資金由投向城市建設為主轉為更多地支持農村建設。鼓勵各類工商企業投資農業,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形成農業多元化投入格局。

5.支持新農村建設試點,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2006~2007年在南寧市武鳴縣和原邕寧縣轄區連片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的重大決策,整合現有政府性專項資金,集中財力支持新農村建設試點,重點支持基礎產業建設和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