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有關部委、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3)(1 / 3)

拓展農業功能,構建新農村循環經濟和節約體係。建設10個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和50個鄉村清潔工程示範村。強化生物和自然災害防控,建立服務新農村的應急管理體係。

湖北省在30個縣、市開展的農村醫療體製改革——即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為農民築起一道大病醫療風險屏障,為解決農民“看病難”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帶來新的希望。同時,農村義務教育新機製改革,在全省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基本解決了農村孩子上學難和貧困孩子上不起學的問題,有效化解大批新文盲產生和貧困地區農民因愚難以脫貧問題。各試點縣實施的縣鄉財政體製改革,以及省直管縣等財政體製改革,使省裏得以統一調配財力,對貧困縣、鄉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使化解農民行路難、吃水難的希望成為可能。來安縣還在農村綜合改革試點中,在全縣各鄉鎮推行定期舉辦政情民意溝通交流會製度。讓民選的村民代表,直接與鄉領導溝通交流,為全省鄉村的管理民主吹進一股清新之風。這一切都有力地推動著該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展。

遼寧省:構築新載體建設新農村

“以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為重點,調整優化布局結構”,成為剛剛出台的《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一項重要內容。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仲躋權認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精心謀劃全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於全麵完成了遼寧省“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目標,確保老工業基地振興,建設和諧遼寧,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三農”問題一直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為解決“三農”問題找到一個重要出口。根據《綱要》,遼寧省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力度,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製。要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城鎮化為支撐、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縣域工業,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和服務業發展,促進縣域經濟全麵振興。

縣域經濟不僅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根據《綱要》,遼寧在“十一五”期間,將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因地製宜,培育縣域特色主導產業。到2010年,力爭每個縣形成3~5個競爭力強的主導產業,新增5~10個稅收超千萬元的支柱企業。支持15個經濟較發達縣(市)率先發展,扶持10個經濟欠發達縣加快發展。全年縣域經濟生產總值增長15%以上。

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重要環節就是加速城鎮化進程,逐步推進郊區向城區、鄉鎮向街道、農村向社區、農民向市民的轉變。根據《綱要》,“十一五”期間,全省將新形成10個20萬~50萬人的中等城市,10個10萬~20萬人的小城市和一批鎮區人口達到3萬人以上的小城鎮。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率提高到63%。也就是說,5年間遼寧省將有250萬的農村人口變為城鎮人口。

根據《綱要》,“十一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遼寧省將形成“中心城市帶動,遼東半島主體,三大板塊互動,沿海五點一線”的格局。充分發揮遼寧省城市密集的優勢,發揮沈陽區域中心城市和大連東北最大港口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以沈大產業(城市)聚集帶為紐帶,將內陸腹地與沿海地帶緊密相連,把遼東半島城市群構建成一個開放程度高、整體競爭力強的國家級重點開發的主體功能區,成為我國新型產業基地和新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同時加快建設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以大連為龍頭的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以港口城市為骨幹的遼西沿海經濟區三大區域板塊。以環渤海的大連長興島、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和遼西錦州灣以及沿黃海的丹東臨港產業基地和莊河花園口工業園的大開發為重點,打造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沿海經濟帶。

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要充分發揮沈陽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通過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努力建設成為我國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業基地、遼寧乃至東北的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加工示範區,率先完成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曆史任務。

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要以構建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為重點,成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實現結構優化升級的先行地區,成為遼寧省重要的石化基地、打造信息產業和軟件基地、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造船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成為服務於遼寧和東北地區的對外開放窗口。

遼西沿海經濟區要以錦州灣整體開發為突破口,主動承接遼寧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雙重輻射,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和外向型經濟,形成具有遼西特色和優勢的新型產業群,加快城市化進程,努力成為遼寧新的經濟增長區域。

河南省:農村綜合改革為新農村建設裝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