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有關部委、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2)(1 / 3)

8.堅持主導產業強村,積極發展“一村一品”。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培育和壯大主導產業,是發展經濟、強村富民的根本途徑。要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產業,提高糧食生產效益。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無公害、綠色食品的生產,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的主導產品和主導產業。積極扶持鄉鎮企業,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深入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引導“一村一品”向優勢產業帶聚集,特別是要抓住主要環節,多途徑推進“一村一品”發展。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和農民的就業領域,改善農村就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發展成為“龍型經濟”。加快品牌培育,加強品牌的宣傳、保護和推廣,鼓勵對有條件的特色農產品進行商標注冊和原產地標識。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積極推進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農產品流通網絡、市場信息服務體係、農民經紀人隊伍和“綠色通道”建設。

9.堅持科技人才興村,切實加強農業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無論是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還是推動農村社會進步,都離不開科技、離不開人才。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開展重大高新技術研發,強化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積極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完善農業科技入戶機製,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指導和服務,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增強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依托“百萬中專生計劃”,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把村組幹部、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培養成農村致富帶頭人,把腦子活、信息靈的外出務工農民培養成勞務輸出領頭人,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創造有利條件,吸引外出打工人員返鄉創業,引導各種致富能人進村投資,借智生財、借資興業,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鼓勵各類人才輻射帶動廣大農民學習新知識、樹立新觀念、掌握新技術、倡導新風尚、建設新農村。

10.堅持龍頭企業幫村,鼓勵引導工商企業投入和推動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麵的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工商企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要善於發揮龍頭企業與農村之間存在的“血緣關係”、地緣關係、利益關係,鼓勵它們以各種方式參與新農村建設。支持鄉鎮企業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步,創新經營機製,提高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引導農村個體私營企業健康發展,帶動農民發家致富和建設農村各項事業。要切實做好宣傳引導和協調服務,吸引有條件、有熱情的各類工商企業下鄉進村,麵向“三農”,進軍田園,通過產業帶動、村企聯動、投資推動、科技驅動、服務拉動、外向牽動等形式參與新農村建設。製定鼓勵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實現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農村和企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1.堅持生態建村,大力開展農村能源和環境建設。開展以生態家園建設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能源和環境建設,是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是農業部門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要繼續以戶用沼氣建設為切入點,引導農民改廁、改圈、改廚,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總結、推廣和提升現有農業生態模式,通過項目帶動、市場引導和政策激勵,促進種養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效益的提高。要開發太陽能、風能等農村清潔能源,推廣秸稈養畜、秸稈生產沼氣、秸稈發電等綜合利用技術,大力推廣“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模式,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加快實施鄉村清潔示範工程,促進田園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探索建立以村為基本單位、戶為基本服務對象的鄉村物業化服務體係。引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實現安全、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強草原保護建設,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12.堅持支部帶村,不斷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組織引領力。建設新農村,村是工作的基礎,農民是行動主體。能否增強農村基層黨政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農業部門要通過提供服務、創造條件,積極支持和促進村級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增強服務能力,提高工作水平。要幫助他們建立健全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集體財物管理機製,完善“一事一議”製度,讓農民真正參與管理村集體各項事務,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認真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章程(試行)》,紮實組織實施好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範項目,支持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農村能人以及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創辦或領辦各類中介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不斷加深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