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實施中的教師行為
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行為一定要做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在針對教師自己和學生兩方麵應該做到兩點。
一、營造積極互動的課堂生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營造一個活潑自由的課堂氛圍。教師應當提供機會讓學生用眼睛去積極觀察、用頭腦去判別、用語言去表達,盡量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教師還可以在教學形式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平台空間。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嚐試設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案,改革傳統的以知識的單一傳授為主線的教案書寫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對問題的真實想法,而不是教師所期待的正確的答案。課堂教學不追求完美和一步到位,要樹立長遠的教育目標,而不是將目光鎖定在某個知識點上。在教科書的使用上,教師應當開創性地使用。積極開發有效的課程資源,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機聯係起來,有效的學習是建立在兒童原有經驗基礎上的。作業的設計應豐富多樣,不要強迫學生做太多的機械式的訓練。倡導學生用多種的方式如繪畫、語言、符號、文字等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另外,教師還應該走下講台,深入到學生中去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傾聽別人的觀點,尊重不同的意見,不固執己見。任何時候教師的言語都應當富有激勵和啟發。教師要努力去發現學生的回答中能給予肯定的成分,並巧妙地維護學生的自尊。為每個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任何時候的評價和小組活動都應該給學習困難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注重學科間的相互協作和溝通,發揮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係和相互促進作用。對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麵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學習態度、行為規範進行嚴格訓練,以形成良好的習慣。承認並尊重學生發展中存在的差異性,不搞填平補齊,不進行分數排隊,要淡化學生人際間的比較。差異是一種財富,學生表現出來的差異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有時間和條件,可以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以反映學生學習的進步曆程。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班級生活
作為一個班集體,教師應當為學生設立一個共同的目標和信念:我們的班級應當竭力變成最好的。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規劃和設計班級的形象與精神追求,通過形式各異的活動讓學生逐步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體驗。改變革傳統的班幹部任用製,嚐試建立班級事務委員會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盡力為每個學生提供管理和服務的機會,並學會從其他同學那裏汲取經驗和教訓。對學生的想法要予以尊重,並提供一個讓他們發表想法的平台,讓學生通過學會在集體中間表達自我而養成自尊。教師應竭力營造環境來滋養、鞏固學生正在形成和完善的良好品格。建立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礎的社團和小組,要盡可能發掘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盡力捕捉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優勢。承認學生的差異性發展,幫助每個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拓展學生表現的自我空間,諸如書麵作業、牆壁作品以及學生隨時的自我才華的展示與交流。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鼓勵學生有勇氣質疑,向權威挑戰,敢於奇思妙想。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並為之付出努力,及時提供支援。認真聽取學生意見,耐心回答學生的問題。與學生溝通時,要表示尊重和關懷,不要忽視學生的一些特別需要和一些需要多加指導的學生。教師要善於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教學必須要依靠學校之外的力量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教師可以開展諸如“親子助學計劃”的活動,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方支援,逐步形成學校、家庭、社區、學生的教育共同體。
走向新課程的教師教學行為
新課程的開展為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必須要有改革意識。從理論和實踐的經驗上說,教師素養的高低與課程改革的步伐是否一致,從根本上決定了課程改革的成敗。教師在新課程的實踐中除了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接受各類教師培訓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
一、注重學生的全麵發展
20世紀教學發展的道路大體上是沿著知識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發展軌跡發展的。當代教學致力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的潛能,實現教書育人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