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管仲(?—公元前),春秋初期齊國主政之卿,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又稱管敬仲。名夷吾,字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後,生於潁上潁水之濱)。青年時曾經商、從軍,又三次為小官,均被辭。

齊襄公時,與摯友鮑叔牙同為齊國公室侍臣。周莊王十二年前8),在齊國內亂中,助公子糾同公子小白(齊桓公)爭奪君位失敗。雖一度為齊桓公所忌恨,終以經世之才,經鮑叔牙力薦,被桓公重用為卿,主持國政。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鄰、先內後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之策,而桓公未聽其言,於次年輕率攻魯,在長勺之戰中被魯軍擊敗。戰後,輔佐桓公勵精圖治,推行旨在富國強兵的改革。

政治上革新西周以來的“國”、“野”製度,實行“參其國而伍其鄙”

《國語·齊語》)之製,國、鄙之中,破除等級依附關係,集政權、軍權於國君及大貴族手中。軍事上“作內政而寄軍令”,實行兵民合一軍政合一。規定“國”中家為軌,出人為伍,由軌長率領;0軌為裏,出0人為小戎,由裏有司率領;裏為連,出00人為卒,由連長率領;0連為鄉,出000人為旅,舉鄉良人率領;鄉一帥,出萬人為軍,由鄉之帥率領。全國士鄉,共組建三軍,桓公率中軍,上卿國氏、高氏各率一軍,開創諸侯大國有三軍,每軍萬人的軍事體製。

由於士鄉之民不得遷徙,世代專服兵役,故“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見,足以相識”(《國語·齊語》),有利於提高軍隊士氣和戰鬥力。又加強兵器製造,並製定用甲兵贖罪的法令,以增加武器。經濟上革新賦稅製度,充實國家財力,保障三軍供給,使齊成為物質基礎雄厚、軍事實力最強之國。鑒於周王尚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並順應中原各國希望聯合抗禦戎狄侵擾的形勢,乃以“尊王攘夷”為號召,佐桓公北攻山戎,南征楚國,扶助王室,救邢存衛,主持會盟,終成首創霸業之功。因有殊勳於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管仲治齊以成霸的業績,對推動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民族融合起著重要作用。托名管仲所作的《管子》一書,包含著對管仲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管仲的王霸學思想

管仲是中國先秦哲學思想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的王霸學思想既是對前先秦文化思想精神的時代性因革,又是對後來哲學思想的開啟。管仲的政治思想是以民為本的刑賞主義法治思想和功利主義治政思想,其賴以支撐的倫理精神是自然主義人性論,思想基礎是水本原論哲學。從曆史源流看,管仲開辟了中國哲學思想“因人事而自然”的思維道路,是自然人性論功利主義倫理學和政治學的始祖並以此開辟了“以刑入禮”的刑賞主義實踐道路。管仲的思想之源是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以王道為目標、以天道為根據、以人道為途徑的“王官之學”;管仲的思想之流,不僅湧動出法家思潮,而且激勵並貫穿了先秦諸子各家學說。

(一)富民富國的社會改革措施

管仲執政齊國0年,將地處邊遠、弱小、貧窮的齊國治理得“九合諸候,一匡天下”,得力於強製推行“通積貨財”和“做內政而寄軍令”的社會改革。在管仲的改革藍圖中,順民富民是強本之策,他以“與俗同好惡”為指導思想,圍繞“順民因俗”而展開四個方麵的改革:首先推行“按田而稅”、“相地而衰征”(《國語·齊語》)、“時年稅率製”(《管子·大匡》)的寬簡稅收政策,強有力地保障了農民的利益,全麵推動了齊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第二,根據“以其所有,易其所無”的原則,推行“四民分業定居”政策,使士、農、工、商各歸其所聚居一處,世代相傳,從而促進四民“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思遷焉”(《國語·齊語》);第三,推行“關市譏而不征”的商業開放政策,鼓勵國內外商品、物質自由貿易與流通;第四,“澤立三虞,山立三衡”(《國語·齊語》),把國家山澤資源全部控製在政府手中,以為國有,懸以厲禁,嚴加管理。

順民因俗,發展生產,通貨積財,富民富國,目的於強兵強國。為此,管仲推行“作內政而寄軍令”首先,改革區域行政管理,將國都與鄙野分開,然後將國都地區分為三部分,采用以鄉建製的方法,為士、農、工、商劃定各自的居住區域,即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裏,三裏為一連,十連為一鄉,一鄉二千戶;把野鄙劃分為五個屬,其建製為三十家一邑,十邑一卒,十卒一鄉,四鄉一縣,十縣一屬,一屬九萬戶。

《國語·小匡》)然後推行全民皆兵的耕戰之策:在四民居住民政編製基礎上,將其組成軍事組織,即每戶抽出一人當兵,五人一軌,十軌一裏(稱為小戎);四裏一連(稱為卒),十連一鄉(稱為旅),五鄉一軍,隊伍達萬人。軌、裏、連、鄉、戎的民政編製,也同時包含有伍、小戎、卒、旅、軍的軍事編製。這樣,士、農、工、商,具有了雙重的社會任務:平時生產,戰時打仗。亦民亦兵、亦兵亦民,既保障了生產,促進了經濟發展,又擴充了兵源,提高了軍隊凝聚力和戰鬥力,形成“守則同固,戰者同強”,使“天下大國”“莫之能禦”(《國語·齊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