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一言而壽國,不聽而國亡,若此者,大聖之言也。夫明王之所輕者馬與玉,其所重者政與軍。若失主不然,輕予人政,而重予人馬;輕予人軍而重與人玉;重宮門之營而輕四境之守,所以削也。

【原文】

夫權者,神聖之所資也。獨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獨斷者,微密之營壘也。此二者,聖人之所則也。聖人畏微而愚人畏明,聖人之憎惡也內,愚人之憎惡也外,聖人將動必知愚人至危勿辭。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智者善謀,不如當時。精時者,日少而功多。夫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

是以聖王務具其備,而慎守其時。以備待時,以時興事,時至而舉兵。

絕堅而攻國,破大而製地,大本而小標,全近而攻遠。

以大牽小,以強使弱,以眾致寡,德利百姓,威震天下;令行諸侯而不拂,近無不服,遠無不聽。夫明王為天下正,理也。

案強助弱,圉暴止貪,存亡定危,繼絕世,此天下之所載也,諸侯之所與也,百姓之所利也,是故天下王之。知蓋天下,斷最一世材振四海,王之佐也。

【原文】

千乘之國得其守,諸侯可得而臣,天下可得而有也。萬乘之國失其守,國非其國也。天下皆治己獨亂,國非其國也;諸侯皆合己獨孤,國非其國也;鄰國皆險己獨易,國非其國也。此三者,亡國之征也。夫國大而政小者,國從其政;國小而政大者,國益大。大而不為者,複小;強而不治者,複弱;眾而不治者,複寡;貴而無禮者,複賤;重而淩節者,複輕;富而驕肆者,複貧。故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觀備者觀野。

其君如明而非明也,其將如賢而非賢也,其人如耕者而非耕也,三守既失,國非其國也。地大而不為,命曰土滿;人眾而不治,命曰人滿;兵威而不正,命曰武滿。三滿而不止國非其國也。地大而不耕,非其地也。卿貴而不臣非其卿也;人眾而不親,非其人也。

【原文】

夫無土而欲富者憂,無德而欲王者危,施薄而求厚者孤。夫上夾而下苴、國小而都大者弑。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使天下兩天子,天子不可治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治也;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摶不聽。堯舜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治亂在上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故上明則下敬,政平則人安,士教和則兵勝敵,使能則百事治,親仁則上不危,任賢則諸侯服。

【原文】

霸王之形,德義勝之,智謀勝之,兵戰勝之,地形勝之動作勝之,故王之。夫善用國者,因其大國之重,以其勢小之;因強國之權,以其勢弱之;因重國之形,以其勢輕之。強國眾,合強以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以攻大,以圖王。

強國眾,而言王勢者,愚人之智也;強國少,而施霸道者,敗事之謀也。夫神聖,視天下之形,知動靜之時;視先後之稱知禍福之門。強國眾,先舉者危,後舉者利。強國少,先舉者王,後舉者亡。戰國眾,後舉可以霸;戰國少,先舉可以王。

【原文】

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讓賢賢不齒第擇眾是貪大物也。是以王之形大也。夫先王之爭天下也以方正,其立之也以整齊,其理之也以平易。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祿用地道,舉大事用天道。是故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順,伐險不伐易,伐過不伐不及。四封之內,以正使之;諸侯之會,以權致之。近而不服者,以地患之遠而不聽者以形危之。二而伐之,武也;服而舍之,文也;文武具滿,德也。夫輕重強弱之形,諸侯合則強,孤則弱。驥之材而百馬代之,驥必罷矣。強最一代而天下攻之,國必弱矣。

強國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強。小國得之也以製節其失之也以離強。夫國小大有謀,強弱有形。服近而強遠,王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負海攻負海,中國之形也;折節事強以避罪,小國之形也。自古以至今,未嚐有能先作難,違時易形,以立功名者;無有常先作難,違時易形而不敗者也。夫欲臣伐君,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獨攻而取也。必先定謀慮,便地形利權稱,親與國,視時而動,王者之術也。夫先王之伐也,舉之必義,用之必暴,相形而知可,量力而知攻,考得而知時。是故先王之伐也,必先戰而後攻,先攻而後取地。故善攻者,料眾以攻眾,料食以攻食,料備以攻備。以眾攻眾,眾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備攻備,備存不攻。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釋難而攻易。

【原文】

夫摶國不在敦古治世不在善故霸王不在成典。

夫舉失而國危,形過而權倒,謀易而禍及計得而強信功得而名從,權重而令行,固其數。

【原文】

夫爭強之國,必先爭謀,爭形,爭權。令人主一喜一怒者,謀也;令國一輕一重者,形也;令兵一進一退者,權也。

故精於謀則人主之願可得,而令可行也;精於形,則大國之地可奪,強國之兵可圉也;精於權,則天下之兵可齊諸侯之君可朝也。

夫神聖視天下之形,知世之所謀,知兵之所攻,知地之所歸,知令之所加矣。夫兵攻所憎而利之,此鄰國之所不親也。權動所惡,而實寡歸者,強。擅破一國,強在後世者,王。擅破一國,強在鄰國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