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無利事哉?我無利心。豈無安處哉?我無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後形,形然後思,思然後知。凡心之形,過知失生。
是故內聚以為泉原。泉之不竭,表裏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堅固。能令用之,被及四圄。
是故聖人一言解之,上察於天,下察於地。
白心第三十八
【原文】
建常立首以靖為宗以時為寶以政為儀,和則能久。非吾儀雖利不為,非吾常雖利不行,非吾道雖利不取。上之隨天,其次隨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隨。
故其言也不廢,其事也不墮。
【原文】
原始計實本其所生。知其象則索其形,緣其理則知其情,索其端則知其名。故苞物眾者,莫大於天地化物多者,莫多於日月;民之所急,莫急於水火。然而,天不為一物枉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萬物被其利,聖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萬物均、百姓平矣。是以聖人之治也,靜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名自廢。名正法備,則聖人無事。不可常居也,不可廢舍也,隨變斷事也,知時以為度。大者寬,小者局物有所餘有所不足。
【原文】
兵之出,出於人其人入,入於身。兵之勝,從於適德之來,從於身。故曰:祥於鬼者義於人兵不義不可。強而驕者損其強,弱而驕者亟死亡;強而卑者信其強,弱而卑者免於罪。是故驕之餘卑,卑之餘驕。
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餘;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盡行之而天下服。殊無取焉則民反,其身不免於賊。左者,出者也右者,入者也。出者而不傷人,入者自傷也。不日不月而事以從;不卜不筮,而謹知吉凶。是謂寬乎形,徒居而致名。出善之言,為善之事,事成而顧反無名。能者無名,從事無事。審量出入而觀物所載。
【原文】
孰能治無治乎?始無始乎?終無終乎?弱無弱乎故曰:美哉。故曰不中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故曰功成者墮,名成者虧。故曰,孰能棄名與功,而還與眾人同?孰能棄功與名而還反無成無成有貴其成也,有成貴其無成也。日極則仄,月滿則虧。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巨之徒滅。孰能亡己乎?效夫天地之紀。
【原文】
人言善亦勿聽,人言惡亦勿聽,持而待之空然勿兩之淑然自清。無以旁言為事成,察而征之,無聽辯萬物歸之,美惡乃自見。
天或維之地或載之。天莫之維,則天以墜矣;地莫之載,則地以沉矣。夫天不墜,地不沉,夫或維而載之也夫又況於人?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雷鼓之動也。夫不能自搖者,夫或搖之。夫或者何?若然者也。視則不見,聽則不聞,灑乎天下滿,不見其塞。集於顏色知於肌膚,責其往來,莫知其時。薄乎其方也乎其圜也,乎莫得其門。故口為聲也,耳為聽也,目有視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
【原文】
“當生者生,當死者死”,言有西有東,各死其鄉。置常立儀,能守貞乎?當事通道能官人乎?故書其惡者,言其薄者。上聖之人,口無虛習也,手無虛指也,物至而命之耳。發於名聲,凝於體色,此其可諭者也。不發於名聲,不凝於體色,此其不可諭者也。及至於至者,教存可也教亡可也。故曰:濟於舟者和於水矣,義於人者祥其神矣。
事有適而無適,若有適;解不可解而後解。故善舉事者,國人莫知其解。為善乎,毋提提為不善乎,將陷於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右,正中而已矣。縣乎日月無已也。愕愕者不以天下為憂,剌剌者不以萬物為孰能棄剌剌而為愕愕乎。
【原文】
難言憲術須同而出。無益言,無損言,近可以免。
故曰:知何知乎?謀何謀乎?審而出者彼自來。自知曰稽知人曰濟。知苟適可為天下君。內固之,一可為長久。論而用之,可以為天下王。
天之視而精四辟而知請壤土而與生。能若夫風與波乎?唯其所欲適。故子而代其父,曰義也,臣而代其君,曰篡也。篡何能歌?武王是也。故曰:孰能去辯與巧而還與眾人同道?故曰: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狹,臥名利者寫生危知周於六合之內者,吾知生之有為阻也。持而滿之,乃其殆也。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滿盛之國,不可以以仕任;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
【原文】
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故曰:何道之近而莫之能服也,棄近而就遠何以費力也。欲愛吾身,先知吾情。周視六合,以考內身。
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養生。左右前後,周而複所。執儀服象,敬迎來者。今夫來者,必道其道,無遷無衍命乃長久。和以反中,形性相葆。一以無貳是謂知道。將欲服之,必一其端,而固其所守。責其往來,莫知其時,索之於天,與之為期不失其期,乃能得之。故曰吾語若大明之極,大明之明非愛人不予也。同則相從。
反則相距也。吾察反相距,吾以故知同從之同也。
水地第三十九
【原文】
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視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滿而止,正也。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