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代馬走”,“毋代鳥飛”,此言不奪能能不與下試“毋先物動”者,搖者不定者不靜,言動之不可以觀也。
“位”者,謂其所立也。人主者立於陰,陰者靜,故曰“動則失位”。陰則能製陽矣,靜則能製動矣,故曰“靜乃自得”。
【原文】
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故曰“不遠而難極也”。虛之與人也無間唯聖人得虛道故曰“並處而難得”。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虛矣。虛者,無藏也。故曰去知則奚求矣,無藏則奚設矣。無求無設則無慮,無慮則反複虛矣。
【原文】
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低無所低,故遍流萬物而不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義者,謂各處其宜也。
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諭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理,理出乎義,義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殺賣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
【原文】
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說”也。真人,言至也。不宜言應也。應也者,非吾所設,故能無宜也。不頗言因也。
因也者,非吾所取,故無頗也。“不出於口,不見於色”,言無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則”,言深囿。
【原文】
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忒”。“潔其宮,開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見也。“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務名,督言正名,故曰“聖人”。“不言之言”,應也。應也者,以其為之者人也。執其名,務其所以成,此應之道也。“無為之事”,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
名者,聖人之所以紀萬物也。人者立於強務於善未於能,動於故者也。聖人無之,無之則與物異矣。異則虛虛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可以為天下始”。
【原文】
人迫於惡,則失其所好;怵於好,則忘其所惡。非道也。
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惡。”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故曰:“君子。”“恬愉無為,去智與故”,言虛素也。“其應非所設也,其動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感而後應非所設也;緣理而動非所取也。
“過在自用,罪在變化”自用則不虛,不虛則仵於物矣;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故道貴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其應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故物至則應,過則舍矣。舍矣者,言複所於虛也。
心術下第三十七
【原文】
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飾德,萬物畢得。翼然自來,神莫知其極,昭知天下,通於四極。
是故曰: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內德。是故意氣定,然後反正。氣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義也。充不美則心不得,行不正則民不服。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
【原文】
凡物載名而來,聖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實不傷,不亂於天下,而天下治。
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近。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於人而自得之於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
一物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智。募選者所以等事也極變者所以應物也。募選而不亂,極變而不煩執一之君子執一而不失,能君萬物,日月之與同光,天地之與同理。
【原文】
聖人裁物,不為物使。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
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冶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民,故功作而民從,則百姓治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非人所而亂。
凡在有司執製者之製,非道也。聖人之道,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歿世不亡。與時變而不化,應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原文】
人能正靜者,筋而骨強,能戴者大圓體乎大方鏡者大清視乎大明。正靜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於四極。全心在中不可匿外見於形容,可知於顏色。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不言之言,聞於雷鼓。全心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母,昔者明王之愛天下。故天下可附;暴王之惡天下,故天下可離。故賞之不足以為愛,刑之不足以為惡。賞者愛之末也,刑者惡之末也。
【原文】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樂哀怒節怒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外敬而內靜者,必反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