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不可威,能不可留杜事之於前,易也。水泉之汩也,人聚之;壤地之美也,人死之。若江湖之大也,求珠貝者,不舍也。逐神而遠熱,交觶者不處,兄遺利夫事在中國之人,觀危國過君而弋其能者,豈不幾於危社主哉。
【原文】
利不可法故民流;神不可法,故事之。天地不可留故動,化故從新。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勝。蘭故聖人重之,人君重之。故至貞生至信至信生至交。生至自有道不務以文勝情,不務以多勝少,不動則望有旬身行。
【原文】
法製度量,王者典器也;執故義道畏變也。天地若夫神之動。化變者也,天地之極也。能與化起而善用,則不可以道止也。仁者善用,智者善用,非其人則與神往矣。
【原文】
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以一日違也,親戚可以時去也,是故聖人萬民艱處而立焉。人死則易雲生則難合也。故一為賞,再為常,三為固然。其小行之則欲也,久之則禮義。故無使下當上,必行之然後移。
【原文】
商之於國,非用人也。不擇鄉而處,不擇君而使,出則從利入則不守。國之山林也,取而利之。市廛之所及二依其本。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相親,則君臣之財不私藏。然則貧動肢而得食矣。徙邑移市,亦為數。
【原文】
問曰:多賢可雲?對曰:魚鱉之不食餌者,不出其淵;樹木之勝霜雪者,不聽於天;士能自治者,不從聖人,豈雲哉夷吾之聞之也,不欲強能不服,智而不牧。若旬虛期於月,律呂出於一,明然,則可以處矣。故其道而薄其所予,則士雲矣。不擇人而予之,謂之好人不擇人而取之,謂之好利。審此兩者,以為處行,則雲矣。
【原文】
不方之政,不可以為國;曲靜之言,不可以為道。節時於政,與時往矣。不動以為道,齊以為行,避世之道,不可以進取。
【原文】
陽者進謀,幾者應感,再殺則齊,然後運。何謂也?對曰:夫運謀者,天地之虛滿也,合離也,春秋冬夏之勝也,然有知強弱之所尤,然後應諸侯取交。故知安危國之所存,以時事天,以天事神,以神事鬼,故國無罰而君壽而民不疫智運謀而離橐刃焉。
【原文】
其滿為感其虛為亡滿虛之合,有時而為實,時而為動。陰陽時貸其冬厚則夏熱,其陽厚則陰寒。是故王者謹於日至故知虛滿之所在,以為政令。已殺生其合而未散,可以決事。將合,可以禺其隨行以為兵,分其多少以為曲政。
【原文】
請問形有時而變乎?對曰:陰陽之分定,則甘苦之草生也。從其宜,則酸鹹和焉,而形色定焉,以為聲樂。夫陰陽進退,滿虛亡時,其散合可以視歲。
唯聖人不為歲,能知滿虛奪餘滿,補不足,以通政事以贍民常。地之變氣,應其所出;水之變氣,應之以精,受之以豫;天之變氣,應之以正。且夫天地精氣有五不必為沮其亟而反其重。陔動毀之進退,即此數之難得者也此形之時變也。
【原文】
沮平氣之陽,若如辭靜。餘氣之潛然而動,愛氣之潛然而衰,胡得而治動?對曰:得之衰時,位而觀之美然後有。修之心,其殺以相待,故有滿虛哀樂之氣也。故書之帝八,神農不與存,為其無位,不能相用。
【原文】
問:運之合滿安臧?二十歲而可廣,十二歲而聶廣,百歲傷神。周鄭之禮移矣,則周律之廢矣,則中國之草木有移於不通之野者。
然則人君聲服變矣,則臣有依駟之祿,婦人為政,鐵之重反旅金。而聲好下曲食好鹹苦,則人君日退。亟則谿陵山穀之神之祭更,應國之稱號亦更矣。
【原文】
視之亦變,觀之風氣。古之祭,有時而星有時而有時而有時而朐。鼠應廣之實,陰陽之數也。
華若落之名,祭之號也。是故天子之為國,圖具其樹物也。
心術上第三十六
【原文】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原文】
道,不遠而難極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不留處。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
智乎,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求之者不及虛之者。夫聖人無求之也,故能虛。
【原文】
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簡物、小大一道殺賣禁誅謂之法。
【原文】
大道可安而不可說。真人之言不義不頗不出於口不見於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則。
【原文】
天曰虛,地曰靜,乃不忒。潔其宮開其門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紛乎其若亂,靜之而自治。強不能遍立智不能盡謀。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謂之聖人,故必知不言之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殊形異執不與萬物異理,故可以為天下始。
【原文】
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以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
是以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
其應也,非所設也;其動也,非所取也。過在自用,罪在變化。是故有道之君子,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
靜因之道也。
【原文】“心之在體,君之位;九竅之有職,官之分。”耳目者,視聽之官,心而無與於視聽之事,則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也。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術者,無為而製竅者也。故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