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掌收收為陰。秋行春政則榮,行夏政則水,行冬政則耗。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發五政。一政曰:禁博塞圉小辯釋忌鬥。二政曰:毋見五兵之刃。三政曰:慎旅農,趣聚收。四政曰:補缺塞坼。五政曰:修牆垣,周門閭。五政苟時,五穀皆入。

【原文】

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與血。其德越、溫恕、周密。其事:號令修禁徙民,令靜止,地乃不泄。斷刑致罰,無赦有罪,以符陰氣。大寒乃至,甲兵乃強五穀乃熟,國家乃昌,四方乃此謂月德。月掌罰,罰為寒。冬行春政則泄,行夏政則砎,行秋政則旱。是故冬三月以壬癸之日發五政。一政曰:論孤獨,恤長老。二政曰:善順陰,修神祀,賦爵祿,授備位。三政曰:效會計,毋發山川之藏。四政曰:捕奸遁,得盜賊者有賞。五政曰:禁遷徙,止流民,圉分異。五政苟時,冬事不過,所求必得,所惡必伏。

是故春凋,秋榮,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氣之賊也。刑德易節失次,則賊氣莡至;賊氣莡至,則國多萾殃。是故聖王務時而寄政焉,作教而寄武作祀而寄德焉。此三者聖王所以合於天地之行也。日掌陽,月掌陰,歲掌和。陽為德,陰為刑,和為事。是故日食,則失德之國惡之;月食,則失刑之國惡之;彗星見,則失和之國惡之;風與日爭明,則失正之國惡之。是故,聖王日食則修德,月食則修刑,彗星見則修和,風與日爭明則修正。此四者,聖王所以免於天地之誅也。信能行之五穀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強。治積則昌,暴虐積則亡。

道生天地,德出賢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是以聖王治天下,窮則反,終則始。德始於春,長於夏;刑始於秋,流於冬。刑德不失,四時如一。刑德離鄉時乃逆行。

作事不成,必有大殃。月有三政,王事必理,以為久長。不中者死,失理者亡。國有四時,固執王事,四守有所三政執輔。

五行第四十一

【原文】

一者本也,二者器也,三者充也,治者四也,教者五也,守者六也,立者七也,前者八也,終者九也,十者然後具五官於六府也,五聲於六律。

【原文】

六月日至,是故人有六多六多所以街天地也。天道以九製,地理以八製,人道以六製。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開乎萬物,以總一統。通乎九製、六府、三充,而為明天子。修水土,以待乎天;堇反五藏,以視不親治祀之下,以觀地位貨神廬合於精氣。已合而有常,有常而有經。審合其聲,修十二鍾,以律人情。人情已得,萬物有極然後有德。

【原文】

故通乎陽氣,所以事天也,經緯日月,用之於民。通乎陰氣,所以事地也,經緯星曆,以視其離。通若道然後有行,然則神筮不靈,神龜不卜,黃帝澤參,治之至也。昔者黃帝得尤而明於天道,得大常而察於地利。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得大封而辯於西方,得後土而辯於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大常察乎地利,故使為廩者,奢龍辯乎東方故使為工師,祝融辯乎南方,故使為司徒;大封辯於西方,故使為司馬;後土辯乎北方,故使為李。是故春者工師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馬也,冬者李也。

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鍾。令其五鍾,一曰青鍾大音,二曰赤鍾重心,三曰黃鍾灑光,四曰景鍾昧其明,五曰黑鍾隱其常。五聲既調,然後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

【原文】

日至睹甲子木行禦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師內禦,總別列爵,論賢不肖士吏,賦秘。賜賞於四境之內,發故粟以田數。出國,衡順山林,禁民斬木,所以愛草木也,然則冰解而凍釋,草木區萌贖蟄蟲卵菱。春辟勿時,苗足本。癘不雛不夭鏖,毋傅速亡傷繈褓。時則不凋。七十二日而畢。

睹丙子火行禦,天子出令,命行人內禦,令掘溝澮津舊塗。發藏,任君賜賞。君子修遊馳,以發地氣。出皮幣,命行人修春秋之禮於天下,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然則天無疾風,草木發奮,鬱氣息,民不疾而榮華蕃。七十二日而畢。

【原文】

睹戊子土行禦,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內禦,不誅不貞農事為敬。大揚惠言,寬刑死,緩罪人。出國,司徒令命順民之功力以養五穀。君子之靜居,而農夫修其功力極。然則天為粵宛草木養長,五穀蕃實秀大,六畜犧牲具,民足財,國富,上下親,諸侯和。七十二日而畢。

睹庚子金行禦,天子出令,命祝宗選禽獸之禁、五穀之先熟者,而薦之祖廟與五祀鬼神享其氣焉,君子食其味焉。

然則涼風至,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馬組甲厲兵合什為伍,以修於四境之內,諛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殺斂也。

然則晝炙陽,夕下露,地競環五穀鄰熟,草木茂實,歲農豐年大茂。七十二日而畢。

【原文】

睹壬子水行禦,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內禦,其氣足則發而止,其氣不足則發瀆盜賊。數竹箭,伐檀柘令民出獵,禽獸不釋巨少而殺之,所以貴天地之所閉藏也。然則羽卵者不段毛胎者不婦不銷棄草木根本美。七十二日而畢。

【原文】

睹甲子木行禦,天子不賦不賜賞,而大斬伐傷,君危,不然太子危,家人夫人死,不然則長子死。七十二日而畢。睹丙子火行禦,天子敬行急政,旱劄、苗死、民厲。七十二日而畢。睹戊子土行禦,天子修宮室,築台榭,君危;外築城郭臣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