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日而畢。睹庚子金行禦,天子攻山擊石有兵作戰而敗,士死,喪執政。七十二日而畢。睹壬子水行禦天子決塞,動大水,王後夫人薨不然則羽卵者段,毛胎者婦銷棄,草木根本不美。七十二日而畢也。
勢第四十二
【原文】
戰而懼水,此謂膽滅。小事不從,大事不吉。戰而懼險,此謂迷中。分其師眾,人既迷芒必其將亡之道。
重靜者比於死重作者比於鬼重信者比於距重詘者比於避。夫靜與作,時以為主人,時以為客,貴得度。知靜之修居而自利;知作之從,每動有功。故曰,無為者帝其此之謂矣。
【原文】
逆節萌生,天地未形,先為之政其事乃不成,繆受其刑。天因人,聖人因天。天時不作勿為客,人事不起勿為始。慕和其眾,以修天地之從。人先生之天地刑之聖人成之,則與天同極。正靜不爭,動作不忒素質不留與地同極。未得天極,則隱於德已得天極,則致其力。既成其功,順守其從人不能代。
【原文】
成功之道,嬴縮為寶。毋亡天極,究數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靜民觀時,待令而起。故曰修陰陽之從,而道天地之常。嬴嬴縮縮,因而為當;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天地形之,聖人成之。小取者小利,大取者大利,盡行之者有天下。
故賢者誠信以仁之,慈惠以愛之,端政象不敢以先人中靜不留,裕德無求形於女色其所處者,柔安靜樂,行德而不爭,以待天下之作也。故賢者安徐正靜,柔節先定行於不敢,而立於不能,守弱節而堅處之。故不犯天時,不亂民功。秉時養人,先德後刑。順於天,微度人。
【原文】
善周者,明不能見也;善明者,周不能蔽也。大明勝大周,則民無大周也;大周勝大明,則民無大明也。大周之先,可以奮信大明之祖,可以代天。下索而不得,求之招搖之下。
獸厭走,而有伏網罟。一偃一側不然不得。大文三曾而貴義與德;大武三曾,而偃武與力。
正第四十三
【原文】
製斷五刑各當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驚,曰刑。正之、服之、勝之、飾之,必嚴其令,而民則之,曰政。如四時之不貳如星辰之不變,如宵如晝,如陰如陽,如日月之明,曰法。
愛之、生之、養之、成之,利民不德,天下親之,曰德。無德無怨,無好無惡,萬物崇一,陰陽同度,曰道。刑以弊之,政以命之,法以遏之,德以養之,道以明之。刑以弊之毋失民命;令之以絕其欲,毋使民徑遏之以絕其誌意,毋使民幸養之以化其惡,必自身始,明之以察其生必循其理。致刑其民庸心以敬致政,其民服信以聽;致德其民和平以靜;致道,其民付而不爭。罪人當名曰刑。出令當時曰政。當故不改曰法。愛民無私曰德。會民所聚曰道。
立常行政,能服信乎?中和慎敬,能日新乎?正衡一靜,能守慎乎?廢私立公,能舉人乎?臨政官民,能後其身乎?能服信,此謂正紀。
能日新,此謂行理。守慎正名,偽詐自止。舉人無私臣德鹹道。能後其身,上佐天子。
九變第四十四
【原文】
凡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數以至焉。曰: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也,田宅富厚足居也。不然,則州縣鄉黨與宗族足懷樂也。不然,則上之教訓、習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而得之。不然,則山林澤穀之利足生也。
不然,則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不然,則罰嚴而可畏也。
不然,則賞明而足勸也。不然,則有深怨於敵人也。不然則有厚功於上也。此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也。
今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用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將不戰之卒,而幸以勝;此兵之三暗。
任法第四十五
【原文】
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後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則不然,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舍數而任說,故民舍實而好言;舍公而好私,故民離法而妄行;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勞煩,百姓迷惑,而國家不治。聖君則不然,守道要處佚樂,馳騁弋獵,鍾鼓竽瑟,宮中之樂,無禁圉也。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垂拱而天下治,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不事心不勞意不動力,而土地自辟,倉自實,蓄積自多,甲兵自強,群臣無詐偽,百官無奸邪,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以遇其主矣。
【原文】
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埴之在埏也,唯陶之所以為;猶金之在爐,恣冶之所以鑄。其民引之而來,推之而往,使之而成,禁之而止。故堯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
【原文】
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於法。此先聖之所以一民者也。《周書》
曰:“國法法不一則有國者不祥;民不道法則不祥;國更立法以典民,則不祥;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百官服事者離法而治,則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亂之所以出,聖君所以為天下大儀也。君臣上下貴賤皆發焉,故曰“法”。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