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健康是最大的幸福,沒有了健康就談不上生活質量,生命也不完美。遺憾的是,還有不少人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不知道怎樣才能獲得健康,健康科學對於他們而言似乎可望而不可即;還有少數人仍然存在一些糊塗觀念,不相信科學,不依靠良好生活方式,甚至求神拜佛,迷信歪理邪說。
農村生活方式是指農村居民的係統化、模式化生活活動的典型形式與總體特征。廣義的農村生活方式包含農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勞動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閑暇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等。狹義的生活方式專指消費、閑暇生活方式。
農村生活方式現狀
農村生活方式包括農村人的消費方式、交往方式、婚姻方式、喪葬方式、文化娛樂方式等。
一、消費方式
從總體上講,鄉村的消費水平普遍低於城市,但是有迅速提高的趨勢,開始由自給半自給性的消費向商品性消費轉變。長期以來,鄉村居民一直保持著“柴米自家產,油鹽雞蛋換”的自給半自給的消費生活方式,很少參與市場的商品交易活動。但是現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鄉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原有的消費方式正在發生質的變化。特別是近幾年的商品經濟的發展,我們鄉村的商品性消費支出的比重在迅速地增加,自給性的消費比重不斷地下降,商品性消費的比重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自給性消費向商品性消費的過渡,反映了我們鄉村生活方式的一種發展趨勢。
另外,鄉村的消費方式由“溫飽型”向“小康型”消費轉變。一方麵,耐用消費品大量進入農家。例如,自行車現已普及各家各戶,有的已經被摩托車甚至小汽車代替,拖拉機已經取代了手推車。電視機、收錄機、洗衣機、電風扇、電冰箱等也不斷地進入農戶。另一方麵,智力開發和文化服務支出在生活消費支出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絕大部分的農民懂得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這種變化有利於提高農民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二、交往生活方式
傳統上,鄉村居民交往的對象主要是宗族或親戚,平時有什麼困難主要還是找親戚。居住上的地域靠近性,以及農業生產的低流動性,促成鄰裏日常交往的增多,如相互借柴米油鹽或勞動工具、茶餘飯後聊天、互相幫忙等,有意無意地增強了鄰裏間的感情。“遠親不如近鄰”的俗話在此充分得到了體現。目前,交往對象和交往範圍擴大,電視等現代化通訊方式在我們鄉村普及,間接的交往方式也逐漸增多,交往的感情色彩也逐漸減弱。
三、婚姻生活方式
我國傳統社會的婚姻生活大多是為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夫妻之間的感情因素並不重要。無感情的“湊合式”婚姻比較普遍。而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男、女青年因相愛、有感情而結合在一起。在婚姻生活中人們也更加注重感情等方麵的因素。感情生活正逐漸成為夫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成為婚姻的重要內核。
自由戀愛婚姻在鄉村占主導地位,幾乎見不到包辦、買賣、轉換婚姻的現象。在婚姻過程中,一般經過擇偶、訂婚和舉行婚禮三個階段。擇偶包含提親、相親和求婚等。訂婚在鄉村居民的眼裏是締結婚姻關係的重要步驟,往往表現為宴請親朋好友或男方送女方一些錢財禮物,女方也會贈少量禮品作為婚約成立的信物。在農民眼裏,婚禮是正式結為夫妻的儀式。雖然現在結婚以登記為公示,但是婚禮在鄉村是必不可少的,隻是儀式開始從簡、愈加文明。在婚姻自主權和決定權上大部分由自己做主和決定;在結婚費用上男女在結婚花費上日趨平衡;在平均初婚年齡上呈上升趨勢,有利於婦女婚姻地位的提高。
四、喪葬方式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提倡殯葬改革、喪事簡辦。逐步改麻布喪服為黑紗袖套,改死後大操大辦為生前孝敬老人,喪葬舊俗已逐步破除。由於鄉村的居民來自多處,剛開始,喪葬的方式也呈現多樣化,主要表現為儀式上的差異。如土葬,在送終、停屍、招魂、報喪、入殮、出殯、燒紙、祭祀等方麵都有很大的區別。隨著共居時間的加長,很多冗長繁瑣的儀式開始從簡。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火葬已逐步為人們接受並得到普及。20世紀90年代以前依舊存在設立私墳的現象,由於政府的大力有效措施和村民觀念的轉變,村民開始接受集體公墳的設立。不過迷信和鋪張浪費等不良現象依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