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的關係,要求農村文化建設不能搞“單打一”,不能就文化論文化,而必須與新農村建設同步推進。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從而為文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實踐經驗和社會條件。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又是相互包含相互交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必須把文化建設與文化理念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中去,著力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品位。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非農化是一種必然趨勢,新農村建設必須具有超前意識,堅持規劃先行,引導農民向縣城、建製鎮和中心村集中,逐步改變農民居住地過於分散的狀況,使農民居住集約化,同時在村民生活區留足文化體育活動用地。要把村莊治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集鎮和中心村,防止有限資金的分散使用,整合農村文化資源,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

三、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積極開展文化對口支援活動,完善文化援助機製,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逐步解決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要繼續搞好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加強農民素質技能培訓,加快發展農村科教文體事業。農村一些公益性文化項目,也可經村民代表會議決定,由農民自籌建設資金。要積極支持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強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建設,扶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經營活動,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麵、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創新農村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涵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要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組織和開展多樣式的農村文化活動,改善和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對那些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要注重保護,盡量保持原汁原味外,對一般的節日文化、鄉土文化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革新,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實現傳統與現代、古樸與時尚的完善結合。要充分發掘和利用本地特有的文化遺產、曆史古跡、自然景觀(如廿八都鎮古建築、石門鎮清漾村古文化村落、保安鄉仙霞古道、清湖鎮瓦窯自然村彩陶、張村鄉太陽山佛教寺廟等),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旅遊業屬於文化產業的範疇,同時又是一種典型的文化經濟,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融合。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經濟,是新形勢下文化工作的一大創新。近年來農村興起的“農家樂”,把餐飲業與休閑旅遊結合到一起,如果能輔之以一些具有鄉土特色的文藝表演,對遊客將會產生更強的吸引力。創新農村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涵,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使文化活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從本地實際出發,為本地老百姓所喜聞樂見,從而提高群眾的參與程度。如一些地方老年協會組織的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活動,雖然沒花幾個錢,但效果卻非常好。

五、培養和造就農村文化骨幹隊伍

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打工,使農村文化人才的培養出現斷層,培養和造就農村文化骨幹隊伍已迫在眉睫。民間藝人大多年事已高,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正麵臨失傳,迫切需要我們做好傳承、搶救工作。在當前情況下,要特別注意發揮現有的民間專業人才、退休幹部職工、農村教師的作用,依靠他們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搞好傳幫帶,在活動中發現和培養人才。政府主管部門、鄉鎮政府及宣傳、文化幹部,在建設農村文化骨幹隊伍中要切實負起責任,抓緊製訂培養規劃,加強業務指導。社會各界也要為農村文化骨幹隊伍建設出謀劃策,並力所能及地給予支持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