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不但使人了解周代社會,且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使人於不知不覺中受教。《春秋》寓理於事,具備曆史的教育功能,所以備受葉適的推崇。他認為《周禮》提供了一套治國的“規矩”,學習它就可在具體治術上隨時而變、因事製宜。《樂》有其政治及教育上的功能,故也被葉適列為教育內容。
葉適還十分重視儒家經典以外的曆史文獻知識的學習。這是葉適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他認為,若“不言古,則無所斟酌,無所變通,一切出於苟簡而不可裁製矣。”,“考古雖若無益,而不能知古則不能知今”,離開了曆史就失去了討論現實問題的經驗依據。但學史不是照搬,而是在“因其己行,襲其舊例,聽其己然”的基礎上,“加之以振救之術”。還要多聞多見。因為“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方者為良醫,盡觀而後為之,無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隻有博知廣見,才能融會貫通,去末求本。在曆史知識的運用上,葉適見解獨到,強調要“用其意而不習其跡”。“蓋經者所以載治,而非所以為治也。”研習經史,應結合當時曆史事實,從現實需要出發加以運用,其治史旨趣在於改革弊政,體現了經世致用的思想。
葉適還提倡學習諸子百家、異流眾說。意在通古今之變,掌握變通之理,取長避短。在博通基礎上,找出利於世用的治世之道。尤須指出的是,為了培養多才多藝的事功人才,葉適也倡導文章、政事、兵法、度量等方麵知識的學習,認為這是從政治國的必備能力。
4.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論葉適在與朱、陸理學教育的論爭與對立中,通過自身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頗具特色的教學方法。尤其“師友講習”、“學以致用”、“不斷積累”等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事功學派教育方法及學風的基本特色。
師友講習是葉適事功學派一個重要的教學方法。它使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處於平等的地位,體現了對我國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學相長優良傳統的繼承。葉適在《進卷·學校》中寫道:“今宜稍重太學,變其故習,無以利誘,擇當世之大儒,久於其職,而相與為師友講習之道,使源流有所自出。”他之所以提倡師友講習、共同切磋,是因為師友之間隻有以平等的地位、求實的態度相互辯論,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有效地互相啟發,獲得真知。
最能集中體現葉適教學思想事功特色的是學以致用、立的放矢的學習原則和方法。葉適對理學教育造成士子“讀書不知接統緒”、“為文不能關教事”、“篤行而不合於大義”、“立誌不存於憂世”的風氣深惡痛絕。而對那種把學習隻作為一種裝飾、雅好而不與實用結合起來的做法持堅決反對態度。他在《水心別集》“經總製錢二”中批道:“其平居道先古、語仁義,性與天道者,特雅好耳,特美觀耳,特科舉之餘習耳。一日為吏,薄書期會迫之於前,而操切無義之術用矣,日彼學也,此政也,學與政判然為二。”葉適認為學以致用就是“忠信孝悌,必修於家,必聞於鄉。”,即把道德知識付諸自己的道德實踐,亦是“材智賢能,必見於事,必推於友。”,把所學知識藝能運用到實政中去。學以致用,須以“立的放矢”為前提。葉適說:“昔者人所行之事,與其人所立之論,尚為不遠。論立於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後挾弓注矢以從之,故弓矢從的,非的從弓矢也。”認為學習須先立目標,然後才能圍繞目標進行學習與活動。具體地講,所立之矢即恢複中原、振興民族的宏偉事業,它是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