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發展前景展望
消解二元經濟結構,實現農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盡管如此,我國目前的農業勞動力就業壓力仍然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如何解決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是我國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所麵臨的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一、通過鄉鎮企業集中布局來帶動小城鎮就業能力的提高鄉鎮企業由分散走向集中,可以提高公共設施的利用效率,獲得集聚收益,進一步密切分工協作,也可以擴大產品市場。更為重要的是,鄉鎮企業在小城鎮中集中布局,直接和間接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可以大大提高。
二、通過“村鎮兼並”帶動農業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我們對中國以美元評價的人均GDP水平的測算看,當前中國正處於由工業化初級階段向工業化中級階段轉換時期,從發達國家工業化的經驗看,這一時期應是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通過對不同產業增加值的增長情況比較發現,1990~1999年間,中國第二產業的年均增長率高達14%,其中工業為143%,而第三產業的年均增長率為91%,因此工業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而非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與經濟學界一直倡導的服務業。有研究表明,通過對中、美、日、德的製造業規模和人均製成品占有數的國際比較,揭示出中國製造業的規模和產量是非常小的,因此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流仍是擴大製造業的生產規模,加快工業化的發展速度。考慮到占中國人口比重80%的廣大農村,1999年每100戶居民彩電、冰箱與洗衣機的擁有量僅為38、10與24台,因此,僅農村居民對工業消費品的需求潛力就相當大。據此我們認為,政府在宏觀調控中應充分重視收入分配管理,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以拓展農村對工業消費品的需求市場,並在此基礎上加快以多層次適用技術為核心的工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這是中國經濟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方向。
但是,從短期看,目前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變動時期,現有工業結構的大調整,使得一部分在業人員下崗,同時還有相當大一批在業職工在近幾年麵臨下崗及再就業問題。因此農業剩餘勞動力在近期內進入現有大中城市製造業求職的難度加大。為了緩解當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壓力,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在農村就地進行與農產品有關的初加工與深加工,並開展倉儲、運輸等相關的服務活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建與農產品加工有關的鄉鎮工業以及相關的服務業,而不是一味地發展與現有城市生產結構相似的、低技術水準的加工業。
與上述問題相關聯的,就是以現有的集鎮為依托,建立中小型城鎮的問題。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而工業化必須要以城市化為依托。中國當前大批農業剩餘勞動力滯留在農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中國片麵強調工業化而忽視城市化。因此,加速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將成為中國21世紀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一個主要戰略目標。
從目前的情況看,許多中小型城鎮已成為連接農村和大中型城市的紐帶,從而作為農村發展非農產業的基本載體具有良好的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發展前景。中小城鎮的建設能夠促進第二、第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第三產業在經濟不甚發達階段有著比第二產業更強的容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能力。當前我國大型城市規模都已相對較大,而中小型城市發展相對不足。有關資料表明,我國現有的19萬個小型城鎮中,平均每個城鎮有人口454萬人,就業人口平均為118萬人,就業人口為城鎮總人口的259%,而在我國200萬以上的大城市中,就業人員占總人口數的比重為603%,100~200萬人口的城市,就業比重為626%,50~100萬人口的城市就業比重為66%,20~50萬人口的城市就業比重為555%。可見人口規模在50~100萬與100~200萬的中小城鎮就業前景良好,應當成為近期我國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加快城市化進程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