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前沿編(11)(2 / 3)

從以上對三重空間語言傳播的簡淺說明不難看出:

三重空間是相通、相容的,並不隔絕,邊界不是鴻溝,生存空間中也有規範部分,也有審美成分;規範空間會存在審美層次;審美空間中肯定有生存空間的鮮活因子和規範空間的坐標要素。

三重空間是由低到高的遞進關係,並不脫離,都有遵守基本規則的要求。到了審美空間,特別是返璞歸真狀態,便達到了“不工者,工之極也”的地步,同生存空間的風貌相當接近,但卻屬於高級形態。如此螺旋式上升,將在整體上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和語言素養。

語言傳播可以存在於三重空間中,其理想模式也不是全部歸於審美,應視傳播內容、傳播樣式而定,有時“割雞焉用牛刀”,有時要“會當淩絕頂”,不可一概而論。但是,語言傳播不應隻求符合規則,必須弘揚人文精神,引發生命活力,堅持規範、審美的價值取向,這正是研究三重空間的目的和意義。

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不宜作繭自縛,而應大踏步地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大眾傳播與人際交流

大眾傳播,簡單說就是以廣大群眾為對象的傳播。在《傳播學概論》(〔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中是這樣定義的:大眾傳播是指職業傳播者使用機械媒介(如印刷報刊的印刷機、播送廣播、電視的電訊機械)廣泛、迅速和連續地傳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傳播對象中喚起傳播者預期的意念,試圖在各方麵影響傳播對象的一個過程。眾所周知,廣播電視屬於大眾傳播。現在的問題是,大眾傳播和人際交流究竟是什麼關係?

有人說,要把人際交流引入大眾傳播,才能使大眾傳播平等、貼近、親切、鮮活地發揮作用,否則就會高高在上、格格不入、生硬幹巴、死氣沉沉。事實是否如此呢?

所謂人際交流屬於人類傳播,是指麵對麵地、或者通過書信電話進行的交際,這和大眾傳播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對象”。麵對個人,特別是熟人,顧忌很少,幾乎可以無話不說,幾乎可以旁若無人。而麵對大眾,特別是生疏的人群,顧忌較多,有時話到唇邊留半句,有時弦外之音讓人想。應該說,大眾傳播是人際交流的提高與濃縮,是人類生命活力在公眾話語層麵的凝聚,是人類審美能力在價值取向中間的升華。

人際交流的經驗累積性、約定俗成性構成了人際交流的獨特個性。

不同交流對象的差異性:同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兄弟、姊妹、同學、同事等,說什麼,怎麼說,都很不相同。由於這種差異,幾乎不能把相似的話語移植到另外的人身上,否則就會鬧出笑話。不同時空交流的變異性:麵對同一個人,由於時間、地點的不同,說話的內容、方式會產生變異。在自己家裏,在街上,結婚典禮,追悼會場,假日旅遊,深夜談心,肯定大異其趣。

交流過程的近切隨意性: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呈現出各種交流過程形態。如果要求“親切自然”,那隻有處於親友之間。而親友之間,那交流過程就顯得十分近切、十分隨意了,要說什麼不必拐彎抹角,怎麼說無須字斟句酌。

交流狀態的日常自在性:人際交流一般是處於日常生活狀態,並不非得刻意打扮,更不必特別講究表情姿勢。除非貴客臨門、參加盛典、外交談判、情人會麵,需要注意身份、語言、行為的“合目的性”,親朋好友之間都相當自由自在,以免造成矯揉造作、裝腔作勢的生疏感、距離感。

我們通常所說的人際交流,一般並不包括那些特殊情況。但從以上就可以看出,大眾傳播正是從人際交流中提升了那些共通性的、普適性的交流過程和交流方式,比一般的人際交流更規範、更準確、更主動、更鮮明,因而更有效、更深刻、更高超、更美妙。

大眾傳播,雖然脫離了人際交流的自然、淳樸的一般態勢,但是卻仍然來源、植根於人際交流的基本狀態。正如優秀的文學作品來源、植根於人類生活一樣,甚至比文學藝術同人類生活的關係更密切、更真切,簡直就是人際交流本身的再現和模擬。不過,無論如何,大眾傳播並不等同於人際交流,它同人際交流的區別還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