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前沿編(11)(1 / 3)

從語言傳播的角度,開啟一麵語言主體和內省的門窗,是否可以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一點思路?

語言的發生學依據,還是以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那篇著名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裏的論述最為科學和生動,並具有深刻的啟示性。“非說不可”的個體需要融入共同的社會需要之中,語言便拓展出人際交流的生存空間。

語言的生存空間,使人們在求生存、求溫飽的欲望中,獲得了一般動物性中罕見的人類性,極大地提高了存活率,人真正成為社會的結節點。不但打開了進行生存方式對話的新天地,而且可以用初始的平麵語言敘述個體的人生體驗,同時造就了群體(由小到大)的聯係紐帶,可以抗拒自然災害和猛獸的侵襲。在語言的生存空間中,肯定存在著語言傳播的現象,不過那傳播範圍比較狹小,傳播方式比較單一罷了。否則就難於理解“圍獵”時的大聲呼喊和個人心願形成共有的圖騰了。

隨著語言生存空間的不斷擴大和豐富,人類社會的種種“契約”開始出現,一地有一地的習慣,一族有一族的風俗,涉及生存及繁衍的眾多“遊戲規則”也逐漸約定俗成了。

諸如民謠、民歌,其後的口頭文學創作,都是在曆時和共時的傳播中發展起來,並影響書麵語的。到今天,語言的生存空間更加廣闊、更加鮮活,可民族性、地域性、人文差異性還是注定了它的蕪雜和散漫。

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社會交往日益頻繁,交際領域十分寬廣,加上科學技術的空前發達,傳播媒介的迅猛擴張,人們的求發展、求富足的欲望更加強烈,“自給自足”的自律生活升騰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他律要求,正常和正當的功利主義催發了競爭激流中的生命之舟,衝破了顯性和隱性的大小樊籬,進入了標準語言的規範空間,並能在其間徜徉遨遊,勝似閑庭信步,而以求一逞。

國家的、民族的共同語,給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科技帶來了共享的資源,帶來了德、才、膽、識的創造契機。在“書同文”的偉大規範之後,再發揮“語同音”的曆史規範作用,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應是不爭的結論。

語言的規範空間,呼喚著前瞻性的觀念與警示性的緊迫感。人人都逃脫不了義不容辭的責任,任何精神和物質的障礙都阻擋不住當代社會契約的強勁拉力。廣播電視傳播以有聲語言為主幹或主線,不論是今天的單向傳播還是明天的雙向互動傳播必須率先垂範,做出榜樣,並為營造規範氛圍恪盡職守。值得重視的是,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非規範化傾向相當普遍,而在文學藝術界更有“解放被普通話取締的廣大領域”之論調已在流傳,這主要源於對語言生存空間的留戀,對規範空間的本能抗拒。這一空間,充滿著規範與不規範、推行規範與抵製規範的較量,且會長期存在。隻有當不規範無力生存時,不規範被傳媒、被網絡文化拒之門外時,才有可能淡化以至消失。但那時,也許新的規範更嚴格、更冷酷。人們的語言觀總是不斷更新、不斷進步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古今中外曆史文化的積澱永遠處於動態的凝聚之中,永遠會表現在理念與情感融會貫通的語言中。規範,隻是一種語言文化廣采博收、深化內涵的基本要求,是精神境界提升的必備條件。人類的求發展、求富足沒有止境,在信息共享、認知共識之後,必然產生對美學理想的追求,期待著愉悅共鳴。語言上的單調、冷漠、蕪雜、散漫、刻板、生硬,是會造成疲憊和厭倦的,無法激發生命活力,這也是電腦不能代替人腦的原因之一。人們向往語言的審美空間,在那裏,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對美感的享受,對未來的憧憬,對創造的欣喜……

進入審美空間的語言,飽含著曆史的厚度,時代的高度,哲理的深度,言簡意賅,詞約義豐,使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這是理想語言學派、闡釋語言學派、結構語言學派、功能語言學派等所不能完全覆蓋的。

審美空間往往給人以“高處不勝寒”之感,總覺得“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遠不如日常生活中那又自然又隨意的語言顯得“平民化”。其實,語言的審美空間完全可以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過,那是要花費一定工夫的,即:“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如果真的做到“辭達”,展現了語言的音美、意美、情美,使語言進入民族化、風格化、意境美、韻律美的境地,發揮出語言的言事省人、言理服人、言情感人的精妙作用,語言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都可以獲得審美愉悅。到那時,“陽春白雪”和者豈止數十人,“高山流水”知音絕非一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