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前沿編(10)(1 / 3)

另外,由於“遊戲人生”、“瀟灑走一回”的理念和對於思想教育生硬灌輸的反抗,在綜藝節目的創意中,往往有意無意地回避著“寓教於樂”這一藝術原則,而且,即使力圖著意遵循,也會感到難以如願以償。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教”什麼?如何“教”?確實沒有可供選擇的現成公式。於是,在綜藝節目裏,我們經常覺得有某種欠缺,不是過於嚴肅,甚至呆板,就是過分淺薄,甚至低俗。過於嚴肅、呆板的,很快就被淘汰了,而雖然淺薄、低俗的,反會因為逗人發笑、得到快感,能夠不斷變換著花樣,一路走下來。現在,人們不再期待從中獲得什麼教益了,已經習慣於一笑了之、看過便忘了。哪個節目如果有幾句涉及正麵思想教育的話語,肯定會被認為是反麵台詞。

電視綜藝節目沿著自己的道路走到今天,確實遇到了一座關隘——淺薄和低俗。如何擺脫這個處境?怎樣提升藝術品位?難道傳播者就沒有責任麼?傳播者理應力挽狂瀾,煥發電視綜藝節目的藝術青春。

不論哪一種藝術形式,都會有自身的局限與欠缺。關鍵在於創作者和表演者如何以自己深厚的功底和高超的技藝去突破、去彌補,使之特色鮮明、風格各異。其中,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於內容;遵循藝術規律,在繼承中力求創新。不過,這需要積累和磨煉,需要鑽研和推敲。電視綜藝節目之所以滑入低俗的態勢,節目製作者、傳播者方麵未能恪盡職守,未能盡心盡責,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這種說法,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委屈,甚至十分反感。大環境和某些體製確實沒有形成提升綜藝節目質量、加強審美走勢的推力。但是,大眾傳播的“輿論導向”和“先進文化”,難道不是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氛圍麼?沒有人硬性規定必須走向低俗啊!

原來,市場經濟的利刃正在把社會曆史文化的內涵給切割出“傳播效果”,而增添了感官刺激和拜金主義的雙重誘惑,竟使得農業社會的人們迷戀上了後工業社會人們的燈紅酒綠,成了巨商大賈的消費對象,從而逼迫得製作者、傳播者開始了經營思路的苦苦追隨,處於藝術與商品夾縫中無奈的兩難選擇之中。

原來,資本帝國“恩賜”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們的“插科打諢”、“集怪獵奇”混合上色情暴力、紙醉金迷,也召喚著人們日益沉淪,遠離了英雄主義、國家利益、民族精神、人文關懷。除了個人奮鬥、個人私欲、個人利害、個人安危,以及眼前的“食槽”、身邊的瑣事,就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關心的了。這些,正是對於“接班人演變”的寄托,也是貪汙腐敗風氣的溫床!

原來,已經封閉了多年的人們,產生了在電視裏出頭露麵的強烈願望,有一種不可遏止的“表現欲”、“表演欲”。電視綜藝節目的“互動”形態,恰好迎合了他們的這種心態,於是,爭先恐後地蜂擁而至,摩拳擦掌地躍躍欲試。這就使製作者、傳播者熱衷於此,千方百計動員,盡其所能取悅,希冀於多多益善,期待那滾滾人流和滾滾財源“雙喜臨門”。

原來,社會競爭潮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人們渴望消解和釋放,希求在生活中更多一些鬆弛和愉悅。那些新穎奇特的節目內容和嬉笑打鬧的形式,就適合了人們的期待,滿足了人們的願望。即使淺薄低俗一些,也能夠勉強接受,甚至並不當真,玩笑而已。

如此這般,應該說,電視綜藝節目的“身不由己”,是一種“多元文化”的邊緣化過程,可以任其自生自滅。不過,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從來都是既“獨立自主”,又“海納百川”的,我們應該有能力“因勢利導”、“改弦更張”。

根據現在的態勢,我們是否可以采取以下幾種辦法:

第一種辦法,繼續堅持“高雅品位”同“通俗品位”並存,已有的雅俗共賞的節目,毫不動搖地辦下去,並且不斷加強。大力弘揚民族美德和審美自覺,用最具典範意義的美學理想、美學精神,引導全社會進入崇高的美學境界,讓中華文化的血脈繼往開來地傳承下去,讓廣大受眾長期接受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和感染。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必須承受“收視率下降”的暫時危險,但要堅信,假以時日,必將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