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毋庸諱言,廣播電視的吸引力、親和力,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能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隻有深入鑽研、不懈努力,高瞻遠矚、特立獨行,才可能深入淺出、厚積薄發、凸顯特色、獨樹一幟。
但是,當內容貧乏又懶於開掘的時候,形式便跳出來誘惑你了。不管什麼內容,也許陳舊,也許粗俗,隻要在形式上玩出花樣來,也會叫你心跳。這是捷徑嗎?否,這是一種浮躁心態下無能的表現。
當前,打著改革旗號投機取巧、欺上瞞下的現象並不少見,節目製作過程也會偷工減料,自詡時尚,要不,為什麼真正的精品如此之少呢?新聞節目似乎更難於出精品。原因是: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不做切實的采訪搜尋,隻憑浮光掠影、淺嚐輒止地走馬看花,或等待請柬,或選看來稿,對形勢、對事實一片茫然,對政策、對行業一知半解,怎麼會有精深、精湛、精良的新聞報道呢?
天下新聞一大抄,早已不是新聞了。獨家新聞確實不易,出色新聞更是難得。因為那要求相當苛刻,於是就在形式上做文章吧。先是對現有新聞傳播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扣上呆板、單調、千篇一律、千人一麵等帽子;然後,又推崇港台的模式,讚頌他們如何親切自然,如何個性鮮明。不知道這是改革呢還是倒退?
首先,新聞播報的基本樣式在全世界都大同小異,把新聞事實推前,使播報者隱退,讓受眾直接感受新聞本體,讓事實顯現自身價值。任何一檔新聞節目如果播報者自己一味表演個性、顯示自我,甚至掩蓋了新聞價值、抹平了新聞形態,那麼,這檔新聞節目就是失敗的。
其次,有聲語言的傳播過程,對於新聞節目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字正腔圓,呼吸無聲,感而不入,語尾不墜,等等,從而保證了新聞的明晰、規整、流暢、迅捷,也為自如平實、由己達人的播報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打破這種播報樣式,企圖借助別樣的播法去吸引受眾,雖然遠離了播報,卻也遠離了新聞。
再次,新聞必須概括敘述,言簡意賅、詞約義豐。而在事實的話語中夾入個人的見解,在敘述的情境中疊加自己的認識,不但是畫蛇添足,而且是自我膨脹,確實可以滿足張揚個性的願望,卻也低估了受眾的水平。不是讓受眾自己去領會報道的內容麼?怎麼又忍不住指點迷津了?其實,越是重要的新聞,才越應該發表議論呢,不過,那議論是需要點真才實學的,掌握不好分寸、把持不住身份是要出醜的。至於那些不重要的新聞,大概就不需要什麼議論了,囉唆幾句倒也無妨,可是那又何必呢。有人認為,隻有發表一定的議論,才算是進步,才算是改革。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觀點,是誤入歧途了。有誰希望某個個人發表什麼議論,完全悉聽尊便;廣大受眾可是要了解形勢的發展、世界的變化,並且自有主張、自有傾向,如果沒有極大的啟發和重要的價值,隻是傳者一點浮皮潦草的看法,就更不想耽誤工夫欣賞個性表演了。
最後,殖民地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它的仰附性。要充分表白自己的忠誠和馴服,就一定把最時髦、最前衛的東西奉獻給殖民者,以乞求施舍和封賞。為此,不惜數典忘祖,不惜背井離鄉,不惜嘩眾取寵,不惜阿諛奉承。我們的港台文化中就有這樣的印記,至今仍然紅顏不老、聲色不衰,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悲哀,感到羞恥。可是,作為泱泱大國的子孫後代,有些人反而津津樂道、照貓畫虎,並且大力推行、樂此不疲。君不見:有氣無力者有之,站立指畫者有之,旁設電腦者有之,慢條斯理者有之,眉飛色舞者有之,胡說亂侃者有之,囉裏囉唆者有之,怪腔怪調者有之,鸚鵡學舌者有之……哪裏還有一點中華民族的作風和氣派?哪裏還有一點新聞傳播的氛圍和味道?從中我們不是感覺到了某種酸澀和淒涼嗎?
任何存在都有其現實合理性,不過我們還是應該堅持主流文化的曆史走向,還是應該高揚民族傳統的旌旗大纛,以真正的傳播姿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發揮我們的優勢,不辱我們的使命。
四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進入新聞傳播的前沿陣地呢?現在的新聞播報,樣式比較單一,缺乏共性基礎上的個性風貌,甚至存在某種固定腔調。這在內容不夠豐富、稿件不夠鮮活的條件下,尤其需要改變現狀,充分發揮播報者的主觀能動性,以較強的語言功力、較高的駕馭本領,增強電視新聞的可視性、審美性、親和力、競爭力。新聞傳播即將走向國際互聯網,在那裏,充滿了激烈的競爭。真實、準確、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將成為競爭的焦點,稍有不慎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遺忘,或被淘汰,很難“東山再起”,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