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事物的發展總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對事物的認識必須以事實為根據。網絡時代以它巨大的吸引力和精密的組合力,為人們開拓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空間,成就了一次數字化、虛擬化革命。廣播電視麵臨著空前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以往的優越感、霸權意識應該剝離出去了。
首先,互聯網的第一要義就在於“雙向互動”。它真正實施了“來而不往,非禮也”,傳播沒有了“始端”和“終端”的區別,隻有先後的不同。一台電腦、一個網址、一位上網者,既是傳者,又是受者。一方麵,可以向網上發布,另一方麵,也可以從網上獲得,不受地域、時間、身份、水平、意識形態、審美觀念的影響。
其次,網上的競爭進入了“分秒必爭”、“寸土必爭”的激烈狀態,不僅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麵會有衝撞,就是在傳播觀、藝術觀、語言觀、經典觀方麵也會產生分歧。
再次,經濟實力、科技水準、傳播手段、網絡前沿舉措,將成為重要的物質保證,我們麵臨的是一個網絡世界,沒有強大的物質基礎支撐,就會陷入失敗的窘境。
最後,知識經濟、曆史文化、民族特色、網絡超前意識,將成為重要的精神家園,我們麵臨的是一個嶄新領域,沒有獨立的精神操守規則,就會失去存在的價值。
正因為如此,廣播電視必須發揮自己集團軍的凝聚力、戰鬥力、感召力、親和力,果敢決斷地進入網絡激戰之中,占領陣地,擴大戰果,堅韌不拔、樂此不疲地展現持久的風采,重鑄時代的輝煌。當然,她將繼續成就自己原有的事業,隻是又增加了更繁重的任務,而不是化為“泡沫”。
廣播電視的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自身的不斷提升中的。而解決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正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內容和形式是一對矛盾,它們的關係應該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建構了廣播電視節目的姿態萬千、色彩紛呈。首先是內容,植根於廣闊的現實生活土壤上的、飽含時代氣息又深蘊人類文化內涵的傳播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限風光、無比鮮活。我們隻有全力開掘、勤奮遴選、精心梳理、自覺報道的義務,而沒有懶於發現、等待指令、敷衍塞責、坐享其成的權利。其次是形式,隻要打破小農經濟的狹隘眼界,摒棄市場營銷的功利心態,專心致誌地繼承各種可以繼續使用的樣式,見微知著地研究那些符合內容需要的手法,自然會有獨到的表現形式紛至遝來,推陳出新、水到渠成。
經過多年建設和磨煉,廣播電視事業擁有一大批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素質高的人才,他們已經為自己的崗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還將為網絡文化作出更多的貢獻。在網絡文化的發展中,他們會形成一支集思廣益、多謀善斷的集團,以其巨大的實力和不可比擬的優勢進入互聯網,甚至可以獨占鼇頭、各領風騷,長盛不衰。在網絡互動的競爭中,這種集團軍的優勢,將會產生發散性效果,同眾多網頁進行多層次的互訪,既可吸引廣大受眾,又可獲得同步反饋,從而發揮更大的社會功能。
三
由於網絡互動是以聲音和圖像為主要手段的,盡管圖像中也會有文字,但那總的要求仍然應該同廣播電視相近,即:聲情並茂、神形兼備、聲畫和諧、視聽愉悅。
第一,畫麵必須清晰完整,文字必須通順曉暢。
第二,聲音必須悅耳動聽,語言必須明白精練。目前,廣播電視傳播中的問題,主要是畫麵有時顯得淩亂。文字有時差錯較多,聲音不夠豐富,語言很不講究。盡管在輿論導向、政策分寸方麵相當注意,但那傳播效果往往並不盡如人意,這是令人擔憂的。因為,進入網絡之後,人們要求“真、善、美、新、雅、精”,對那些粗疏的畫麵、淺陋的文字、單調的聲音、蒼白的語言,隻會“不理睬它”、“走為上策”。到那時,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會失去它的光輝,減弱它的感召力,倒把“引人入勝、潛移默化”的盛宴拱手送給了別人,這是多麼尷尬的事!
在我國,自秦漢以來,特別是科舉製度盛行後,“重文輕語”的現象日益嚴重,入學、入仕均以文章取勝,所謂“讀經讀史”不過是為寫作而出聲,根本不是為口才而練習。浩瀚的文史寶庫中,難得發現口若懸河、應對敏捷的雄辯大家的風采,如果有,也是寥若晨星,或者化聲為文,表現不出有聲語言的優美,感覺不到有聲語言的魅力,令人不勝惋惜。大概就是這個原因,竟使後人隻知“文如其人”,不知“聲如其人”。
問題還在於,廣播電視是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進行傳播的,有聲語言或是主幹,或是主線,幾乎不可或缺。如果仍然“重文輕語”,甚至以此進行管理和指導,那就必然造成有聲語言的衰落,喪失有聲語言的精妙,拋置有聲語言的美感。以此狀況,怎麼能在網絡中生存呢?更不用說參與優勝劣汰的競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