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至上的觀點早已有之,並不是今人的發明。隻是眼下又有了它生長蔓延的氣候,它才直言不諱地亮出了自己本色的主張。本土的重文輕語的曆史現象,域外的後工業社會的消費文化,對準了“語言藝術”聯手攻擊,以“大眾文化”為口號,宣揚“生活”、“自然”,製造官能刺激,以一時的喧鬧和歡樂,取代高雅藝術的恒久魅力和主流文化的崇高理想,以金錢拜物教和宿命論呼喚殖民地奴仆心理的複活,並取締勤勞節儉、自強不息的民族美德。浮躁心態、物欲橫流的惡果必然是高視闊步地去追利逐名,放棄專業的深鑽苦練,大言不慚地敘述自我的神話,鋒芒畢露地演繹語言的奴性,自給自足地張揚人格的魅力,不屑一顧地背對藝術的聖殿。
處於前工業文化的人民大眾,不會容忍後工業文化的大量侵襲,短暫的官能享受緩解不了生命征途上的酸甜苦辣。藝術品位的俗化和語言能力的弱化,正激勵著一大批有誌者甘於寂寞和清苦,誌存高遠,發奮進取,為弘揚民族優良傳統,吸取世界文化寶庫的營養,為眾多學科(包括語言學、藝術學)做出自己世紀性的貢獻。不必擔心當下的文化垃圾傳染給後代失語症,五千年藝術基因的抗體保存著強大的智慧輻射力,弱智的語言現象是曆史的瞬間,燦爛的語言光華一定會永照人間。
任何存在都有其現實合理性。麵對商業的炒作、利益的失衡,麵對大款的一擲千金、大腕的一句千金,麵對道德的滑坡、語言的貧瘠,麵對時尚的淺薄、噪音的幹擾,不必茫然,不應木然。隻管去敘述英雄的故事,隻管去敲打編鍾的樂曲。真理的黃鍾大呂正接受雷鳴般的掌聲,藝術的有聲語言已捧得鮮花般的敬意。廣播電視傳播在信息高速路的競爭中,一旦失去有聲語言的藝術支撐,就會失去立足之地,讓位於雙向互動的多媒體,有識者一定會從今天開始,拋棄口語至上的蠱惑,專注於有聲語言的美化,並形成集團優勢,在網絡文化中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部署。
自然主義、形式主義的遊魂並沒有遠去,它會在許多場合出現。有些理論陣地不斷為它高歌“魂兮歸來”,還曆數其功業。口語至上成了一種主義,也不奇怪,但決定語言命運和前途的決不是它,這是毋庸置疑的。
試論新聞播音的創新空間
一
新聞播音是廣播電視有聲語言傳播中難度最大、要求最高、知識麵要廣、政策性要強、心理素質需成熟、語言功力需紮實的一種創作。新聞播音創作主體的理解能力、反應能力、應變能力、協調能力、駕馭能力,是其他類節目所不可比擬的。特別是在有重大新聞、突發新聞、搶發新聞、同步新聞的緊要時刻,無論淩晨深夜,不論長稿亂稿,都要無條件地泰然處之並應付裕如,隻許成功,不許失敗。新聞播音創作背後的艱難苦澀,都化作“先睹為快”、“一吐為快”的創作喜悅,融入了鏗鏘有力的語句,但有多少人能解“個中滋味”?
新聞播音從語言表達樣式上看屬於“播報式”,其一般範式被表述為“字正腔圓,呼吸無聲,感而不入,語尾不墜,語勢平穩,節奏明快,新鮮感強,基調各異,分寸恰切,語流暢達”。其經典樣式有齊越的朗誦式、夏青的宣讀式、林田的講解式、費寄平的談話式。
新聞的敘述方式是服從、服務於傳播需要的,其共性為“概括敘事、言簡意賅”。廣播電視的有聲語言傳播,要突出口語化特點。我國人民廣播自誕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視口語化工作,在陝北新華廣播電台就設有口語編輯部,口語化是多年來編播實踐中經常性的課題。隨著廣大受眾語言文化素質的提升,隨著文言文中活的詞語日積月累地彙入白話,我們的廣播電視中已經鮮有生澀晦暗、佶屈聱牙的新聞語言了。今後還要進一步提高口語化水平,但卻不應違反新聞的固有敘述方式,不應雜入囉唆和拖遝,讓新聞語言變味。
新聞播音,播報方式是主流形態,世界各國的新聞節目都以嚴肅新聞為主。嚴肅並非板著臉、端著架子,而是指莊重性,與隨意和輕浮相對立。當人們急於知道事態發展時,新聞播音行為必須是嚴肅的、鄭重的、認真負責的,由此人們才會產生信任感;當人們想知道事態的新狀況時,新聞播音行為必須是積極的、迅捷的、幹淨利落的,人們由此才會產生新鮮感。播報方式可以滿足這種需要。創作主體的心態是“剛剛收到的消息,馬上報告給你”,受眾的接收心態是“這是新消息,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