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前沿編(7)(2 / 3)

播報方式還有利於信息的密集明晰。合理的密集可以加大信息量,密集得合理可以增強明晰度。

播報的方式並不排斥說,關鍵是怎樣說。恩格斯指出,人類在共同勞作中到了“非說不可”的地步才產生了語言。這說是一種內心的要求和願望,並成為由個體出發為群體的社會需要,通過聲音載體實現人際交流。說的意念物化為語言形態,包容著諸種不同的敘述方式,像日常談話、演講、解說、朗誦、念書、朗讀、播報、評述等,都是敘述方式中不同的語言樣式、語言樣態。說的意念屬於有聲語言發出主體的內省體驗,語言樣態屬於有聲語言實踐成果的表現形態。內省體驗有深和淺、簡單和豐富等的差異,表現形態也有多和少、空泛和精微等的區別。這些,歸根結底是有聲語言發出主體的語言功力問題。有較強語言功力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創作主體,其內省體驗深刻豐富,其表現形態恰切精微,聲與情諧,貌與神合,每一次新聞播音創作,每一條新聞播音作品,都能做到“這一個”。正如俗話所說:“隻要功夫到了家,一枝筆畫千朵花”。新聞播音所要求的語言功力也應如此。目前在有些新聞節目中的新聞播音,形成了固定腔調,以不變的語言樣態應萬變的新聞內容,令人聽而生厭,這絕不是播報式的罪過。

新聞播音的創新空間十分廣闊,正伴隨著時代前進的節奏日益拓展。世界的風雲、曆史的車輪總會在新聞節目中得到反映與回應,新聞播音義不容辭地成為這反映與回應的生命居所。麵對這反映與回應,它從未表現過冷漠與麻木,有時反倒顯得過分熱情與癡迷。

信息的密集傳播,是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獲得的一種期待。在單位時間裏,有效信息的容量越大,越能滿足這種期待。新聞播音語流速度從最早的平均每分鍾160個字到現在的平均每分鍾280個字,證明提高語速也是信息密集傳播的一種需要。不過,如把這作為唯一的方法,甚至不惜損耗信息,那就南轅北轍了。無效信息的堆積,無異於對信息密集的背叛。

新聞播音的風格化,是美學時代人們對有聲語言創作的一種呼喚。要在新聞播音範式的基礎上,在“愛憎分明、剛柔相濟、嚴謹生動、親切樸實”的總體風格中,充分展現新聞播音創作主體的藝術個性;要大力提倡獨特的人生感悟、獨特的美學理想和獨特的表達樣式,在“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的傳播層級觀照下,努力把黨性原則的剛性同語言表達的彈性融為一體,讓各類新聞節目和新聞播音創作姹紫嫣紅、百花齊放。新聞播音的共性要求並不會抹殺創作主體的個性呈現。否認、取消新聞播音共性的要求和否認、遏製創作主體的個性表達,就殊途而同歸,成了“播音無學”、“念稿無能”論調的注解。

新聞播音的民族化,是新聞播音風格的邏輯起點。要弘揚漢民族共同語的民族性潛質,堅持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發揮漢民族共同語準確、豐富、優美、精妙的功能,體現中華民族博大精深、吸納百川的文化底蘊,彰顯源遠流長的高風亮節、落落大方的人文精神。要區分漢語和歐美形態語言的差別,要祛除“港台腔”在正規漢語中的斑痕。

新聞播音創作的美學追求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係統工程,任何浮躁心態、急功近利的操作都會與此背道而馳。有的新聞節目,屬於閑聊的語言樣式,以零零散散的信息羅列,加上拉拉雜雜的中性話語,作為對“播報”的改革。這種閑聊式,缺乏應有的積極態度和報道熱情,狹小的生活空間、懶惰的生存狀態,正是對信息密集、明晰的顛覆。確實有一種新聞節目,不以信息的新鮮、密集為目的,而重在信息的認知價值,滿足受眾的信息詮釋期待。這一類新聞節目可以采用輕鬆的講說、舒緩的節奏,甚至允許有一定的冗餘詞句。即使如此,也不能無動於衷、漫不經心,離開新聞節目的總體要求。有的新聞節目,采用調侃的語言樣式。用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破碎的現實圖景,雜以插科打諢,拚湊成貌似活潑親切、實則嘩眾取寵的板塊。新聞播音的調侃,是“過把癮就死”的調侃文學的泛化,意味著調侃主體的自我膨脹,顯現出鄙視世態、藐視世人的智者形象。無疑,新聞的真實可信,新聞播音的認真負責,都在調侃的自我燃燒中化成了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