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前沿編(7)(3 / 3)

這兩種新聞播音,模糊了新聞的邊界,滑入了非新聞的怪圈,企圖用遊戲的幻影引導前“工業社會”的人們去欣賞後“工業文化”的感官刺激,迎合一些人求異思維的獵奇取向,製造用過一次就扔也在所不惜的快餐文化,讓人們進行一番簡單、淺薄的官能享受的漫遊。這還是新聞麼?這不但遠離了新聞,更遠離了現實。

所以我們說,新聞播音的創新空間,絕不應閑置社會責任,絕不應填充無論內容和形式、思想和感情都不屬於新聞的東西,而應該不斷增加曆史的厚度、時代的高度、視野的廣度、語言的力度和美學的尺度。21世紀正是造就新聞播音美學的新世紀。

廣播電視的網絡優勢

廣播電視發展至今,有些問題好像已經比較清楚了,有爭論的,出於某些原因過早下了結論的,似乎可以再考慮一下了。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互聯網和多媒體的發展,網絡文化的進步,都為廣播電視提出了新的課題,提供了新的視野。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不能不認真對待。

廣播電視的傳播模式,到底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這是首先要明確的。

自從有了廣播電視,一直都是單向傳播,這本來是事實,沒有懷疑的理由。不管是什麼時候,是哪一個地方,以時間為線,以媒體為始端,以接收器為終端,進行帶有強製性的分時段傳播,然後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反饋,如此反複,姿態萬千。

所謂以時間為線,當然是指隨著分分秒秒的流動,節目一個一個地傳送,受眾一個一個地收聽、收看,而根本沒有可能逆時針方向接收,或跳躍性接收。就傳播的始端到終端來看,這是一條線,而這條線是按照時間的順序發展的,一般叫做“線性”或“單向”傳播。

以時間為線,是指整體,包括每一個電台、電視台,每一個頻道、每一個頻率的播出。實際上,各台、各個節目,都是分時段進行的,或早或晚,或長或短,十分精確,長一點就超時,短一點就空播,有時,剛播到“這次節目……”就中斷了,“播送完了”已經被下一個節目衝掉了,這就是分時段播出的嚴謹和苛刻之處。

以時間為線,是指流向,包括任何內容、任何形態、任何手段、任何方式,都不會改變傳播的方向。現場聽眾、觀眾當然就在媒體之中,處於傳播始端,他們的言行屬於“傳者”範圍,這是毫無疑義的。像“熱線電話”這種情況怎麼辨別呢?我們認為,聽眾或觀眾打來電話,在沒有傳播的時候,仍然屬於“受者”的範圍,但是隻要他的話進入傳播,他便立即成為“傳者”,作為傳播的一個組成部分,被廣大的受眾接收了,有人說這是“雙向交流”,恐怕不準確。

所謂“強製性”,也不難理解。電台、電視台播送節目是預設的,早已安排妥當,受眾隻能從這些節目裏選擇,幾乎不能更改。什麼時間、播什麼內容、在哪個頻道或頻率,甚至用什麼接收器能收到,都是有一定之規的。從共時的角度說,在同一個時段裏,各台播出的節目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就沒有東西了;從曆時的角度說,同一個台播出的節目一檔接一檔,想看哪一檔,隻能等到這一檔時間開始,既不能提前,也不能錯後。這正是單向傳播的弊端,受眾隻能被動地接收,而沒有另外的主動權。在這種情況下,隻能是“我播你聽”、“我播你看”,既沒有雙向交流,又沒有雙向互動。哪怕上星的台、落地的節目成千上萬,也改變不了這種格局。

“主持人節目”的出現,確實活躍了節目形式,但沒有使傳播模式發生根本變化,這是常識,誰也無法美夢成真,或者心想事成。把一件事情誇大,希望用以振聾發聵,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反而證明缺乏基本常識。

廣播電視傳播的這種“模式”,的確提示了它的規律,進一步明確了傳播主體的社會責任,特別強調了加強“反饋”的重要作用,從而把它的先進性和局限性辯證地統一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