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網絡互動態勢下,對有聲語言決不能掉以輕心。比起廣播電視的日常播出,它更需要講究有聲語言的質量和效率。所有進行有聲語言傳播的業內人士,當然,包括播音員、節目主持人,都應該具有較強的語言功力,不但做到“有稿播音錦上添花,無稿播音出口成章”,而且達到聲聲入耳、句句達心、語語中的、娓娓道來、表情達意、言誌傳神,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的境地。這是日常生活語言所無法企及的,也是人際傳播不能自然提升的。有兩種觀點應予澄清:一是,認為語言僅僅是思維的成果,隻要思維深刻、縝密、靈動、敏捷,就必然呈現在語言上,有聲語言會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根本不用在語言上下什麼工夫、花什麼力氣;二是,認為語言是生活中人際交流的工具,生活中怎樣說,廣播電視中就怎樣說,無須著意加工,一強調規範和藝術,就會失去自然和親切,就會拉大同受眾的距離。這兩種觀點,顯然是受了自然主義語言觀的影響,忘記了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性質、任務和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特別是當代思潮中的“抹平藝術”、“放逐崇高”,也進入我們的論域,成為一種時尚,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證明意識的“現代化”。
殊不知,網絡互動對於“節目”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主要是因為它能夠長期保留,並可隨時調出。隻有那些“百看不厭、百聽不煩”的精品,才會躋身其間,有資格流傳開來。尤其是能夠給人以美感享受的節目,更會受到人們的鍾愛,還會成為學習、仿效的樣板。而有聲語言的質量,是否準確、鮮明、生動,是否具有規範性、莊重性、鼓動性、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正是題中應有之義、網中必行之道。如果還以文字語言傳播觀作為網絡互動的理念,不過是“重文輕語”的沉渣泛起,對於廣播電視傳播都是陳舊和落後的了,難道進入網絡還會有什麼優勢麼?麵對網絡互動,可不能像唐·吉訶德麵對風車呀!
廣播電視傳播仍將發展,並作為進入網絡的一種豐富資源。它的兩個層麵不可忽視:日常播出層麵會在社會生活中繼續發揮作用;重點特色層麵應在網絡互動中參與全球競爭。日常播出節目沒有必要全部進入網絡,網絡也不會毫無限製地容納過多的信息。重點特色節目當然是可以傳世、可以競爭的佳作,輕易不會被淘汰出局。不管哪個層麵,都應該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努力做到信息的真實、準確、密集、迅捷、悅耳動聽、賞心悅目,否則再先進的思想、再先進的技術,也休想有立足之地、存身之所。
四
網絡互動,肯定會逐步走向法製化、規範化、通用化、理想化,發揮其空前的曆史性高效率、高智能,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全球的網絡,一定會有國際法的保障和控製;各國的網絡,也會有自己的法律保證和管理。網絡平台的多層多級,網絡通道的四通八達,如果沒有一定的規範,也就不會有全麵的通用。在此基礎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互動還會向著更高級、更先進的水平飛躍,這是完全可以預料的。
但是,目前的情況決不可過於樂觀。國際互聯網處於“西強我弱”的態勢,我國的綜合國力還需要大力增強,我們的網絡還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特別是我們的軟件建設更需要迅速開發和提高,要把我國的民族文化精粹、優良傳統通過網絡融入世界文明之中,決非一朝一夕的事。
我們正處於新世紀的新起點,快步走向美好的前景,急需廣播電視邊播出邊入網,邊改革邊提高,積累新的經驗,探索新的途徑,遵循客觀規律,把握有利時機,創造出無愧於泱泱大國的輝煌成果。
根據網絡互動的發展勢頭,地球繼續變小,信息的真實性受到歪曲和肢解的可能性越來越被製約,傳播的霸權行為和欺詐手段越來越被排斥,人們的聽覺和視覺既可聽風辨雨,又可以察言觀色,很難被別人左右。由於競爭激烈,比較和鑒別中那假言偽行極易被識破。因此,人們的視聽期待便會有多個維度的選擇,並保有共時監督批評的發言權。但是,在傳播內容的深廣度、表現手法的多樣化方麵,確實存在著巨大的可容性空間,知識的創新、藝術的創造、曆史的解讀、文化的交流,都可以淋漓盡致地揮灑、四麵八方地馳騁,現在,我們就應該厲兵秣馬、未雨綢繆,作好充分準備,不可臨陣磨槍、倉促上陣,否則悔之晚矣。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肩負義不容辭的重任,隻要發憤圖強,自強不息,就一定會“更上一層樓”、“一覽眾山小”。
捍衛電視新聞的嚴肅性,拒絕娛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