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前沿編(8)(3 / 3)

電視新聞,在全世界都有它的可識性,並非難於認知、不易把握的,新中國的電視不過四十幾年的曆史,但已積累的經驗也告訴我們,新聞的傳播規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實性、準確性、權威性、可信性。

真實性——必須是已經或正在發生的事實。包括事實背景、事實過程、事實因果、時間地點、人物言行、價值觀念,不能虛構,不能想象,必須完全符合實際。

準確性——必須盡量客觀公正地敘述、描摹事實的來龍去脈,不誇大、不縮小、不矯飾、不遮掩,不應以主觀失察填充真實景象,不應以認識偏頗頂替現實存在。

權威性——必須在掌握了全局、估量了形勢的前提下,進行擇優汰劣、舉重若輕的遴選,保證新聞的價值和質量,達到發布的率先和高效。

可信性——必須嚴肅認真地、一絲不苟地傳播,規範莊重地、真摯坦誠地報道,不輕飄、不隨意、不敷衍、不馬虎,表現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負責精神。

在以往的觀念上,隻強調“新鮮”,而忽略了其他,這就容易造成追新求異、集怪獵奇。其實,大千世界的廣遠時空,既有聞所未聞之事,也有司空見慣之事;既有突發事件,也有預知領域,怎麼可能都是新奇怪異的天方夜譚呢?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新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不但有償新聞泛濫,新聞本體越來越泛化,而且,為了迎合受眾的,特別是商家的關愛,竟然把新聞的根本性質改變了,使新聞報道混同於娛樂行為,生活的真實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個人的道聽途說、隨意鋪排,甚至可能是傳播者的主觀想象或者精心製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講古,有的好像編順口溜,有的竟如調侃玩笑,哪裏有一絲一毫的信息共享,哪裏有一絲一毫的言之鑿鑿?

廣播電視的節目,各有各的形態,各有各的性質,硬是讓新聞報道承擔娛樂綜藝節目的任務,是南轅北轍的,是毫無道理的。不分青紅皂白,不問高低深淺,一切以主觀意誌為轉移,不是嚴肅的、負責的傳播者應有的態度。

的確,廣播電視傳播的所有節目都應該貼近受眾,“宣傳得好,使人願意接受”(毛澤東語)。但是,並非一律走娛樂的路,更不能進入固定模式。娛樂綜藝節目輕鬆愉快,往往使人們接受某些刺激、獲得某種滿足,解除身心疲勞。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願意收聽收看,當然有其道理,無可厚非。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電台電視台娛樂綜藝節目五花八門,雅俗共存、嬉笑同在,也有大批穩定的受眾群。不過,這類節目終究不同於新聞報道,不同於真正的新聞節目,兩者怎能同日而語,又怎能涇渭不分呢?

真正的新聞節目,以發布法令、政令,公布文件、文告,傳遞消息、資訊,傳播事件、情況為己任,而不以“取媚於人、取悅於人”吸引受眾,更不應以“招歡買笑、矯情邀寵”進行交易。否則,新聞就會變成任人玩弄、改頭換麵的稗史野文,隻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了。

真正的新聞節目也要注意角度、講究形式。角度新穎、形式完美,自然會給人以認知共識、愉悅共鳴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無窮。但這同娛樂性完全是兩個範疇的事,不應混淆。

新聞節目的娛樂化,在國外早有先例,並不是我們有些同誌的發明。值得深思的是,我們有些同誌一貫欣賞外國的做法,甚至崇拜得五體投地,好像國外的東西隻要拿來就是寶貝,無須取舍揚棄,好像他們自己沒有走過彎路,內部也沒有什麼分歧。這種思維方式不是顯得有些凝固麼?我們稍微了解一下外國。

先看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著名主持人丹·拉瑟,長期以來堅持新聞的嚴肅性,反對新聞的娛樂化。他說:“如果像好多台一樣讓新聞和娛樂節目界限模糊不清,我想那樣是比較危險的。”他還說:“在CBS,質量永遠比收視率更重要。”為什麼我們隻欣賞他的主持能力,而忽略了他的這一觀點呢?

再看德國。不來梅電台的電視總編米歇爾·蓋耶爾說:“我們所做的,就是不使‘今日新聞’被那些領導新聞娛樂化的人引入歧途。他們說那樣可以使新聞更有趣一些,但這種做法最終與那種獻媚取寵的新聞活動並無多大區別。”德國記者協會主席赫爾曼·麥恩指出:“我們不能不承認,當信息‘包裝’服務於市場推銷目的,因而‘包裝’比信息本身更受重視之際,信息對公眾的告知功能也就名存實亡了。”

連資本主義國家的有識之士都明白的新聞規律,為什麼我們倒置若罔聞呢?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聞傳播,應該更加重視真實可信,更加令人心悅誠服,絕對不允許滑入暴力、凶殺、色情、怪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