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關於“零點項目”
1967年,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納爾遜·古德曼教授(1906—1998)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創建了“零點項目”研究。古德曼教授此舉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首先,在20世紀60年代,古德曼開始“重新思考認識”,“重新確立美學的研究方向”。他強調藝術的認識功能,並認為藝術與科學一樣,是人在理解過程中發現、創造與增長知識的手段。古德曼所說的“認識”,實際上是一種較寬泛的概念。他指出:“在複的審美理解過程中,認識不僅限於語言或語詞思維,還要運用想像、感覺、知覺、情感。”他也反對將審美經驗的認識等同於概念的、推論的和語言性的東西。古德曼看重審美經驗的認識性,是因為他將藝術視為指涉世界的多種符號係統中的一種。他看到,世人多重視語言、邏輯符號係統在人類表達與交流溝通過程中的作用,卻大大忽視了藝術符號的認識功能,忽視了藝術教育。正是為了挑戰傳統觀點,改善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之間的不平衡狀況,古德曼教授才立誌從零開始,將藝術學習當做一種認知行為來研究,並由此創建了“零點項目”。
其次,美國60年代的教育改革也促進了“零點項目”的創立。如前文所說,自從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政府就為改進科學、數學與技術教育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筆資金,尤其是針對中小學教育。但藝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卻少有人問津。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的一些私人與公共機構開始注意到這種不平衡,並決心改變這種狀況。它們為零點項目提供了第一批研究基金。
在已經過去的幾十年裏,零點項目研究了兒童、成人與各種組織的學習過程的發展。現在,該項目在已往研究的基礎上,幫助培養獨立並具反思能力的學習者,推進對各學科的深層理解,提倡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該項目詳細理解人類認識的發展過程與藝術和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並以此為各項研究的基礎。它們把學習者置於教育過程的中心地位,尊重個人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不同學習方式,以及不同的個人以各自的方式來知覺這個世界,表達自己的思想。
幾十年來,先後有100多位研究人1參與了零點項目的工作。零點項目已成為研究藝術教育的權威機構,並逐漸通過各學科的研究向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麵拓展。最近,這裏的研究人1甚至開始探索怎樣將自己的研究運用於商業活動中去。然而,零點項目的總體目標隻有一個:不斷發展新的研究以幫助個人、團體與機構發現自己的最大潛能。
(第二節)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零點項目”研究的現任負人之一是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哈瓦德·加德納(1943—)。加德納的著述甚豐,至今已有18本論著與幾百篇論文問世。他最為卓著的成就是於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批判了那種認為隻存在一種可用標準測量的智能的觀念。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起源於對智商概念與智能一元化的懷疑。
加德納指出,智商測驗隻重視一個人得到了正確答案的結果,而忽視解決難題的過程。智商測驗活動通常是微觀的,相互間根本無聯係性可言,與真實的生活也相去甚6。它所考察的信息大多反映了從某一特定社會環境與教育環境中所獲取的知識,而且它也無法體現個體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此,加德納認為智商運動是盲目經驗主義的。加德納曾是皮亞傑的崇拜者,但他發現,皮亞傑的視野過於狹隘。皮亞傑的認識發展理論雖然勾勒出了人的智能的發展形式,但他所說的發展隻是一種類型的發展。他強調了那種成為科學家的思維形式,卻忽略了成為其他社會角色的思維形式,如藝術家、律師、運動1或政治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