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帕森斯關於人的審美理解發展理論(5)(1 / 3)

在後傳統層麵(第五階段),判斷力繼續發展,並向人們的體驗提出疑問。它闡述並審查欣賞者對藝術品的解釋。人們用傳統的理念解釋繪畫,但也在評估這些理念的價值。在反思自己的體驗,有了高度的自我理解之後,人們才會做出判斷,並在同他人的對話中傳達出這種判斷。這一階段的人認為,他人在觀看了作品後也會有和自己同樣的體驗。此時的判斷既代表自己,也代表藝術世界中的其他人。人們並不認為別人將同意自己的判斷,而是認為他們應該這麼做。原因是這時的判斷有充分的理由。藝術反應中的理由以繪畫的某些方麵為根據,它對所有的人都適用。這暗示繪畫的某一方麵會在觀眾中引起相似的反應。判斷假定的這種一致性隻是一種理想,而非事實。

第五階段的判斷自覺地聯結起人們在繪畫中發現的意義與價值感受。這個過程是循環性的,在描述、解釋與判斷之間來回運動。這意味著判斷將隨著描述與解釋的變化而變化。在審美發展的後幾個階段,判斷決不是說出某物好或者壞這麼簡單。對藝術的反應越複,判斷也就越複。

總之,在前傳統層麵上,人們把自己的所見視為想當然的存在。在闡釋這種所見時,描述、解釋與判斷沒有區分開來。在傳統層麵上,人們根據社會中共有的理念來對自己的所見提出疑問,並覺察到自己的解釋活動。因此,人們能把解釋與描述這兩種活動區分開。在後傳統層麵上,人們開始質疑解釋階段所用的理念,由此就能分辨出何為判斷何為解釋了。至此,判斷活動完全明確下來,並由個人負。

藝術心理學研究通常要區分判斷與愛好的不同。很多人都能判斷說某幅畫是傑作,是否喜歡它卻是另一回事。但帕森斯認為,更合理的說法是——人的喜好分成幾類。比如,人們會喜歡作品中有價值的東西,也會有更個性化的喜好。觀眾應進一步分清自己反應的哪些方麵以作品為依據,哪些方麵不是如此。歸根到底,判斷建立在喜好的基礎之上,而且,至少某些喜好是以作品的實有特征為依據的。

判斷與喜好的這種聯係將判斷與自我也聯係到了一起。闡明對一幅畫的反應也就是在闡釋自我——自己的情感、意義與觀念。觀眾決定了某種解釋,也就決定了自己的某些情感、意義與觀念是什麼。人們意識到它們是藝術反應的不同要素,並盡力審視它們以使其更清晰。

當判斷一幅畫時,也是在判斷自己體驗的各要素,並掌握它們的特征與價值。

(一)第二階段

在各個階段,人們直覺性的喜好與理性的判斷基本上方向一致。

人們喜歡自己覺得好的事物;認為自己喜歡的東西才是好的。這在第二階段表現得尤為明顯。從另一方麵來說,在第二階段,人們也能分清喜好與判斷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這一階段的人有了判斷的標準:美與現實主義。在第一階段,人們尚沒有判斷的標準,因此喜歡的與好的事物是一回事。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的判斷標準也來自於社會價值,是社會化的產物。社會性標準忠實地反映了人們的情感,所以人們才肯接受。觀眾意識到他人與自己有同樣的知覺力與判斷,這使判斷標準更具客觀性。在第二階段,人們判斷的標準要麼是主題的美,要麼是現實主義的處理手法。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選擇。此時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對所用的標準需負什麼任,也看不到它們與自我有什麼聯係。

第二階段的判斷標準具有相對性。對某些人有效的標準,對另一些人卻未必有效。這時的標準隻是個人化的選擇,無須提供理由,因此,標準的種類也多種多樣。每一發展階段上為了解釋人們無法理解的他人標準,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種相對主義。如果人們能掌握他人的判斷理由,就能理解他們的判斷,反之,就理解不了他們的判斷。

(二)第三階段

1.以真情實感為標準

第三階段的主要判斷標準是繪畫是否表現了一種有意義的體驗。

這種標準意味著如果藝術家在繪畫中表現了他的情感,或達到了意圖,這幅畫就是傑作。但有一個問題是,觀眾很難僅憑繪畫就能了解到藝術家的情感、意圖。人們隻能把藝術家的表現概念當做欣賞繪畫的指導,去尋找繪畫內在的東西。這樣一來,人們自己的體驗就成了繪畫意義的主要證據。

在第二階段,觀眾欣賞美與現實主義,現在,觀眾認為深切的感受才有價值。人們珍視真實的體驗,看重真情實感。真情實感即是人們實際的感受。看到這一點也就在分辨審美判斷與道德判斷的過程中又前進了一步。人們在欣賞繪畫時,能更加個性化地掌握他人的主觀性。

人們以個人化的方式通過猜測、比較與改正的過程來想像他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