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認知通感的過程。
2.個人體驗的色彩
把個人體驗作為判斷繪畫的標準也有其缺點。人們可以確信自己的解釋是真誠的,卻不能保證它是正確的。人們的生活體驗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對繪畫的看法。
在第三階段,人們有時可能對同一幅畫有不同的解釋,客觀性問題似乎不值得考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隻要這些情感是真的,做出的解釋就是真的。情感的真不包括它的客觀性問題。這種思考方式導致了第三階段的相對主義。作品意義取決於觀眾,因此判斷也隨之取決於他們。一幅畫隻要有意義就被判斷為好的作品,人們必須由自己來構建它的意義。因此,判斷隻對那些掌握了繪畫意義的人才有效。3.共識的可能性在第三階段,人們還不能確定自己的解釋與判斷受到讚同的可能性以及它的重要性。有很多作品的意義明確,人們通過對話能夠達成一致的看法與解釋,但並非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第三階段的典型特征就是無法確定達成共識的解釋需要什麼條件。達成共識的不確定性伴隨著如下思考:下判斷肯定有更客觀的標準。這些標準有時是眾所周知的,有時被拒絕接受,有時受到懷疑。不論在哪種情形下,人們對它們的了解都不是十分清晰,並把它們當做是與己無關的他人的標準。
它們與人們的體驗相對立,人們還不能完全掌握並運用它們。不管它們是否有效,它們還不能取代體驗。因此它們在人們的判斷活動中還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體驗中重要的部分即是那些能說出自我的東西。人們直接在自己的體驗中驗證繪畫的價值,並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了解自己能有什麼樣的情感,以更好地理解自我。人們也可能會通過發現情感與態度中新的可能性而改變自我,擴展自我。
(三)第四階段
1.提供理由
在第四階段,解釋成了一個公開性的過程。在解釋過程中,人們以繪畫細節與他人的解釋為依據來檢驗自己對作品的感受,並開始就藝術品同他人交流對話。這種交談是繪畫觀賞過程的繼續,是對自己體驗的闡述,也是對作品主要品質的掌握過程。人們描述、解釋這些品質,並尋求理由依據,力圖更清楚地理解藝術品。
判斷和談論不再被當做體驗的對立麵,而是對體驗起著指導作用。
若比較一下各人的所見,人們就會發現,不同的人對作品關注的地方不盡相同,並互為補充。這樣,大家可以先看一看他人的評論,再重新觀察作品,並依照個人的體驗來審視他人的解釋。個人還可提出自己判斷的理由。這些理由來自於對繪畫細節的觀察,對藝術世界中概念的聯係,以及對作品的整體意義的解釋。關鍵是人們能否看到這些品質,能否領悟他人的解釋。
2.相對主義與藝術世界
第四階段並不鼓勵相對主義的觀點。判斷以繪畫中的實際細節為根據,繪畫本身又根於公眾世界中。判斷隻能圍繞繪畫作品及其世界來進行。在此階段,人們期望即使不能在判斷上達成共識,至少也要在與判斷相關的理由上達成共識。這意味著人們能區分審美思考與道德思考。道德問題涉及影響他人的實際行為,審美問題涉及藝術品的品質。從審美的觀點來看,除非作品的主題是道德,否根本不存在與藝術判斷相關的道德思考。
與個人分享審美判斷的人群包括所有接觸藝術世界的人。今天的藝術世界是國際性的,超越了國家的界線。它從許多資料與傳統中汲取營養,包括無數的變化與運動。但帕森斯堅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隻要是能提出或接受適當的理由談論當代繪畫的人,他就屬於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帕森斯所說的這個藝術世界其實是指所有接受西方傳統的社會。
他懷疑非西方社會中的人並不能跟西方人達成判斷共識,因此,這就引起了一種文化相對主義:判斷隻能在同一個藝術世界中才會有效。按照這種觀點,人們在第四階段的判斷依據不再是品位或直接的情感,而是文化上的已知概念。這並不是說,在第四階段,人們的判斷不再與直覺體驗相聯係。對藝術史和藝術世界中的對話感興趣並不會讓人們脫離自己的情感,變得乏味、學究氣。人們的判斷最終依然同以前一樣與體驗緊密相關。個人研究他人的判斷,再重新審視繪畫,然後才知道自己體驗的局限性,並用他人的體驗來豐富完善自己的體驗。
在第四階段,人們認同於所在的社會,並努力成為社會中的優秀一1,成為社會美德的化身。一件藝術傑作就是眾多價值的形象體現。
人們可以從藝術品中汲取理念,理解並體現價值。因此,藝術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