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帕森斯關於人的審美理解發展理論(5)(3 / 3)

(四)第五階段

1.質疑體驗

在第五階段,人們不再聽從於傳統,而是自己來下判斷。人們開始質疑藝術世界中的理念與範疇,不再相信他人的共識。這種獨立要求觀眾盡可能地依靠理性並使自己的判斷得到普遍認同。一方麵,人們不需要實際上的一致認同,一方麵人們又在暗示著一種理想狀態的可能性。

後傳統並不是必須反對傳統觀點。一般來說,人們會讚同傳統的觀點,畢竟它們通常多多少少都有正確之處,否,也不會流傳下來被冠之以“傳統”之名。在第五階段,人們常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個人隻有理解了所要讚同或反對的觀點後,才能合乎理性地決定自己的立場。

第五階段判斷的一致性與以往不同。在第四階段時,他人所達成的共識體現在傳統中,是達到有效判斷的指導方向;觀眾也想看到他人能夠看到的東西。到了第五階段,這種共識成為一種理想而非現實。

人們認為,自己的判斷是合理的,他人應當讚同,但他們是否真的讚同並不影響判斷中的真理。

在第五階段,人們也注意到繪畫中的細節,並認為它們代表了比一幅畫更深6的意義。

2.風格問題

人們在某幅繪畫中看出它所繼承的傳統,實際上是把藝術品歸類到某一種或幾種風格中去。繪畫不僅是風格的樣品,也是關於風格的知識庫。

3.判斷的理由

人們理解自己的體驗,並通過體驗認識自我。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說出自己的判斷與判斷的理由。人們企盼他人能理解自己的判斷理由,也希望他人能提出自己能夠理解的理由。隻有這樣,人們才彼此幫助,擴展自己的反應並對其分類。人們隻有彼此理解,有共同的體驗,才能成為同代人。因此,帕森斯認為,同代人並不是指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而是能相互交談相互理解的人。

後傳統判斷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性判斷,是對話性的。第五階段的根本是尋求解釋與判斷的理由——從原上來說對任何人都有效的理由。提供理由意味著實施對話,並8意聽取他人的觀點,重新解釋自己的體驗。

人們比以往更能分清解釋與判斷。解釋是意義的重建;判斷是對意義價值的評判。以往,人們更關心繪畫意義的構建,忽視對意義價值的判斷。在第五階段,人們開始關注繪畫的意義是否有價值。

在第四階段,人們經常以風格作為評判繪畫的條件。一幅畫若是某種風格的優秀樣本,它就被評為傑作。風格被視為一種想當然的存在,是藝術世界中的既成事實,是由傳統固定下來的不可更改的事物。

人們絕不會想到要評判風格。在第五階段,風格的價值評判成為首要的問題:它能達到什麼目的?它能表現什麼?它給觀眾的體驗以什麼樣的導向?傳統中有多種風格。每一種風格都有自己的特點,並能表現其他風格所不能表現的東西。每一種風格都偏愛特定的品質,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采用這種風格的人。采用哪種風格是取決於個人的選擇,但在審美發展五個階段的判斷中,這種選擇又是代表同代人做出的。麵對藝術品,人們總要問:這種風格對我們有價值嗎?這一問題最終要關係到人類的價值,而不僅限於審美領域。

(第四節)結語

帕森斯參考了康德與哈貝馬斯的理論,為自己的審美理解研究找到了厚實的哲學基礎。康德對認識、倫理與審美等三個不同領域作了區分,哈貝馬斯進一步將這三個領域與外部現象界、社會準世界與自我內心世界相對應,並指出每一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容、意義與理論。帕森斯依此推論出應該有三種不同的認識發展能力。皮亞傑分析了人對科學與邏輯的理解發展過程,庫爾堡分析了人對道德的理解發展過程,他所要做的是分析人的審美理解力的發展過程。審美能力的發展並不是帕森斯理論的最終目的。他尋求的是審美與自我內心世界的聯係。他認為藝術為自我認識與自我理解提供了絕佳的途徑,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優化人的審美體驗來增強對人的自我與本質的認識。

帕森斯把人的審美理解發展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又提出了與各階段相對應的四組概念:主題,情感表現,媒介、形式與風格,判斷。人在每個階段都要領悟與前階段不同的標題下的概念群,同一個概念在每一階段上也都會有不同的“版本”。大體而言,第二階段以主題概念為主,第三階段以表現概念為主,第四階段以媒介、形式與風格為主,第五階段以判斷為主。帕森斯發現一般人的審美能力隻能發展到第三階段。要想獲得審美理解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藝術教育是關鍵。帕森斯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對藝術教育的目的、方針與策略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