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進入文明史以來,勤勞的中國人民在同自然界的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東方傳統農業,有過輝煌的成就。但是縱觀近代曆史,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經曆了艱辛的曆程。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采取了一係列加快農村經濟體製改革、促進農業發展、改善農民生活的措施,中國的農村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針對我國的“三農”問題,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舉措。回顧中國農村發展的曆史,總結我國農村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對於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近代的鄉村建設和農村土地革命

中國受封建製度的長期統治,近代又由於殖民主義者大規模的入侵和掠奪,使我國的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近代農村經濟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地主的手中,他們通過封建主義性質的租佃製對農民進行壓榨剝削。全國占農村人口約10%左右的地主富農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農村人口90%左右的貧農、雇農、中農和其他階層隻占有20%~30%的土地。地主富農將70%的土地租給農民耕種,地租率一般為農產品產量的一半,高的達60%~70%甚至80%。除了地租以外,農民還要負擔各種苛捐雜稅。地主還兼放高利貸,以高額利息壓榨貧窮農民。在沉重的地租、苛捐雜稅和高額利息的壓榨下,貧苦農民處在被剝削、被壓迫的境況中。第二,資本主義國家大量工業品輸入中國,並在中國直接開辦工廠,破壞了耕織結合的農村經濟結構。第三,由於帝國主義勢力控製了中國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並直接到農村收購農產品,致使農村的農產品商品化帶上了殖民地性質。如沿海一帶種植的美棉,河南許昌種植的煙葉等。因此,農民深受地主、官僚買辦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的三重剝削和壓迫,生活極端貧困。許多農民過著衣不蔽體和糠菜半年糧的生活,一遇災害更是背井離鄉、家破人亡。

為改變中國經濟凋敝、社會混亂、農村落後的局麵,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一些胸懷愛國熱情的知識分子,在國民黨統治區開展了鄉村建設運動。此後,共產黨也開展了徹底消除封建土地所有製的農村革命運動。

一、鄉村建設運動

鄉村建設運動隊伍龐大,先後有600多個團體參加,其中有明確的鄉村建設方案,長期堅持實踐並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的當數晏陽初領導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以下簡稱平教會)和梁漱溟領導的鄉村建設派。

1.晏陽初的鄉村建設思想。晏陽初認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曆千年而不朽的真理”,世界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是國勢強大而人民衰弱的。晏陽初認為近代中國的農民患有“愚、窮、弱、私”四大疾病,由於這四大疾患的存在,造成了“民族衰老、民族墮落、民族渙散”。因此,他所領導的平教會采取了相應的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等四大教育方式,並以學校式、家庭式、社會式三大方式連環推行這些教育方式。晏陽初認為隻有醫治農民這四大病症,才能複興整個民族,因此,鄉村改造的使命不是簡單的“農村救濟”,而是要實現“民族再造”。

晏陽初的四大教育內涵是:(1)文藝教育是培養農民的知識力,使“平民對於自然環境社會生活有相當的欣賞和了解”,改善農民“愚”的狀況。(2)生計教育是培養農民的生產力,即要“普及科學的知識技術改善其生計組織,以提高其經濟生活”,從而達到救“窮”的目的。(3)衛生教育是通過“普及衛生知識,訓練衛生習慣,用公共的力量謀公共的衛生,以提高其健康生活,使人人成為健康的國民”,使農民體質由“弱”變強。(4)公民教育是“養成平民的公共心與合作精神,在根本上訓練團結力,提高其道德生活與團體生活”,從而以“公”救“私”。

2.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梁漱溟認為20世紀上半期中國社會的崩潰源於中國文化的失敗。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並以鄉村為主體的”,因此,必須把來自西方的“團體組織”和“科學技術”應用於鄉村,構造新的社會組織,複興農業,從農業引發工業,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才能完成中國的文化重建和民族複興。他說:“我所主張的鄉村建設,乃是解決中國的整個問題,非是僅止於鄉村問題而已。”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涉及鄉村的文化教育與文化複興、農民的自我組織與管理、鄉村合作事業與鄉村工業建設等內容,是有關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一整套設計方案。

梁漱溟認為鄉村不僅是中國的“國命”所在,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和根本前提,而且還是複興中國文化的基地和必由途徑,由此他提出了“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走“鄉治”之路。梁漱溟提出:“農民自覺,鄉村自救,鄉村的事情才有辦法;所以我們說鄉村建設頂要緊的第一點便是農民自覺。”1931年梁漱溟出版其《鄉村建設理論》一書,將其思想理論化,並在鄒平縣成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將其理論積極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