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晏陽初和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運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他們對帝國主義和軍閥問題缺乏正確的估計和認識,忽視了中國是一個有階級的社會,也對土地問題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認識。因此,鄉村建設運動也不可能解決農民的實質需求,隻能是在舊政治製度下改良主義性質的運動。

二、農村土地革命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經過大量革命實踐認識到封建土地所有製是農村經濟落後和農民生活貧困的主要根源。於是中國共產黨將廢除封建土地所有製,實現農民土地所有製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容和解決農民問題的中心,積極開展了土地革命。

1927年共產黨在“八七會議”上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的方針。1928年12月共產黨製定了《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一切土地,經蘇維埃政府沒收並分配後,禁止買賣”。這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階級的土地所有權,但它剝奪了貧農、中農的土地所有權。1929年4月的《興國土地法》對此作出了必要修訂,把“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歸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所有,分給無田地及少田地的農民耕種使用”。不動農民的原有土地,承認了農民原有土地的所有權,但對於新分得的土地,仍規定歸政府所有。1931年2月,中共中央在《土地問題與反富農策略》的通告中指出:土地國有在當前隻是宣傳口號,尚未到實行的階段。必須使廣大農民在革命中取得他們唯一熱望的土地所有權,才能激發他們對於土地革命和爭取全國蘇維埃勝利的熱情,才能使土地革命更加深入。

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後,中共中央實現了政治路線和策略的重大轉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1936年1月,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第九次會議決定:確定農民對所分到的土地的所有權,發給土地證,準許出租買賣。這樣就正式確認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成功地實現了我黨的土地政策從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的轉變。由於保留了個體農業使之合法存在,農民土地私有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和參加土地革命的積極性。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個體農業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敵占區和國統區農村相比,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解放。根據《中國經濟史》提供的數據表明,中農經濟是抗戰時期農村個體農業經濟中發展得最迅速的力量。大量的貧農、雇農迅速上升為中農,使中農經濟比重急劇增加。以晉察冀北嶽北區鞏固區45個村莊的調查為例:中農在農村戶口中所占的比重,1937年為3542%,到1942年上升為4431%;同期內中農戶土地占有從4169%上升到4914%。個體農業經濟的發展,使根據地得到鞏固。同時共產黨在解放區還開展了減租減息、大生產等群眾性運動。大生產運動積極鼓勵根據地人民開荒、複墾,擴大耕地麵積,對於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繁榮根據地的經濟,解決部隊供應,改善人民生活,鞏固政權,堅持長期抗戰直到最後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鑒於戰爭的需要和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1946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由減租減息向沒收地主土地過渡為主要內容的《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1947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土地會議,製定了以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土地所有製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接著在解放區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土地革命運動。1949年6月統計,約125億人口的解放區已完成土地革命,分得土地的農民約1億人,獲得土地總數375億畝。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農獲得了他們渴求多年和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堅定了他們跟著共產黨建設新中國的決心。因此,也正是在千百萬農民的全力支持下,中國共產黨得以在解放戰爭中獲得全勝,建立了為大眾謀利益的新中國。

新中國互助組——合作化——人民公社的農村發展道路

一、土地改革帶來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毛澤東指出:“在國民黨時代,土地是地主的。農民不願意也不可能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良土地。隻有在我們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對農民的生產加以提倡獎勵以後,農民群眾的勞動熱情才爆發了出來,偉大的生產勝利才能得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推動土地改革。《土地法》明確指出了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製,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製,以解放農業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土地法明確規定沒收地主的土地以及地主的耕畜、農具、多餘的糧食及在農村多餘的房屋;征收祠堂、廟宇、教堂、學校和團體在農村中的土地。對所有沒收和征收來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除按規定收歸國家所有外,均應統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產資料的貧困農民所有。對地主亦分給同樣的一份,使他們能依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人民政府還發給農民土地使用證以保證農民對分得土地的使用權。到1953年底,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外,大陸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國共有3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先後無償獲得了7億畝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交納350億公斤糧食的地租負擔。這是建國以來土地製度的第一次重大變革,它摧毀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土地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