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2)(1 / 3)

1.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農村公路建設要抓好工程質量,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係和質量管理責任製;要抓好農村公路養護工作,做到“建養並重”。要把公路養護與“治超治限”結合起來,使公路得到良好的養護和管理,保證暢通;各有關部門還要加強配合,為農村公路建設創造良好環境。交通部門要牽好頭,發改、財政、土地、電力等部門要搞好協調、配合,齊心協力解決好農村公路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保證農村公路建設工作順利進行。2005年初,國務院批準了《農村公路建設規劃》。為落實規劃,“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其中:西部地區主要安排縣通鄉油路改造,東、中部地區主要安排鄉通村油路改造。到2010年底,全國將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製村通公路,具備條件的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即“油路到鄉”;東、中部地區具備條件的建製村通瀝青(水泥)路,即“油路到村”。

2.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當前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麵臨的主要問題是水資源短缺,水汙染嚴重,由於水汙染導致的地方病和傳染病等,加上農村供水工程標準低,缺乏水處理設施,飲水水量和水質沒有保證,對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威脅。

在目前供水設施簡陋且飲水不安全的地方,可以建自來水工程;對水源受汙染嚴重且恢複困難的已有飲水工程,更換新水源;對缺乏必要水處理設施的已有飲水工程,增加水處理設施。在居住分散的山區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造散式供水工程。

中央財政要按照“先急後緩、先重後輕、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優先解決對人民群眾生活和身體健康影響較大的飲水安全問題,特別是優先解決高氟、高砷、苦鹹、汙染水及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

3.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等清潔能源。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加快普及戶用沼氣。以農戶為基本單元,利用沼氣發酵技術,將農戶的人畜糞便、廢棄秸稈、生活汙水通過沼氣池進行無害化處理。產出的沼氣用於農戶生活、照明、洗浴,沼液、沼渣用於養魚、浸種、種植無公害蔬菜、糧果等,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以規模畜禽養殖場為單元,采用沼氣厭氧發酵技術,對規模養殖場產生的畜禽糞便、汙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汙染零排放,形成資源全量循環利用。產出的沼氣用作生產生活燃料,沼肥用於發展無公害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

推廣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以小城鎮、中心村、安置小區為單元,利用農村廢棄的農作物秸稈、草糠等生物質為原料,通過秸稈氣化機組使秸稈在缺氧狀態下進行加熱氣化,生產優質燃料,實行集中供氣,用於炊事、取暖等。

4.加快農村電氣化建設。第一,加強農村電氣化的基礎建設。國家繼續加大對農村電氣化建設的投資力度,主要通過國家商業銀行貸款,同時支持和鼓勵供電企業通過合法渠道融資籌集改造資金。第二,搞好農村電氣化規劃。將新建農村電力設施納入電力發展規劃,由電力企業統一建設、統一經營。另外為解決電網覆蓋不到地區無電農戶的用電問題,要開發建設小型分散型供電係統。第三,因地製宜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小水電,加快以風力發電為主的新能源發電項目的建設,繼續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等新能源發電。第四,製訂新的農村電氣化標準,建設一批現代化的農村電氣化縣、鄉(鎮)和村。力爭通過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我國政府確定的2015年農村電氣化發展的目標:在通電率方麵,發達地區農戶通電率達到999%以上,中等發達地區達到99%以上,欠發達地區達到98%以上。

此外,還要加大農業信息化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麵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

三、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

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與城市相比仍然普遍較差,建設亂、飲水難、環境差。每年有超過2500萬噸的生活汙水直排,造成河流、水塘汙染,嚴重威脅農民的身體健康。每年約12億噸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溝渠、水塘成為汙水池、垃圾堆放場。2005年農村居民使用清潔能源、衛生廁所、室外道路為硬質路麵的農戶比重分別隻有42%、121%和546%。因此要加大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力度,重點解決村內道路、排水、垃圾處理、人畜混居等突出問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對農民建房規劃設計的引導和服務,延長農房使用壽命,提高抗災能力,是改善農民住房條件的需要。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還有利於吸引進城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