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選擇了幾個處於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分析它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開展農村建設的內容和做法,總結其經驗教訓,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我們選取了4個國家進行介紹,它們分別是:先行工業化的美國和日本,新興工業化的韓國,以及正努力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印度。
美國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實踐
一、美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基本情況
美國作為一個隻有300多年曆史,土地等自然資源豐裕的先行工業化移民國家,其農業和農村發展背景與其他國家明顯不同,主要體現在:
1.農民群體的醞釀和產生是伴隨著移民為獲取利潤而不斷湧向北美大陸進行的。從英國殖民地時代開始到美國獨立戰爭結束(17世紀初~1776年以前),隨著英國政權主體對移民在美國獲利的支持、移民與印第安人爭奪土地鬥爭的不斷持續,到殖民政權目標與美國農民目標發生衝突,及美國發生獨立戰爭,曆時百餘年。期間農民群體在土地獲得、從商從農等活動中擺脫不了殖民地的影子。
2.美國從獨立以後到非農時期來臨之前(1776~1900年),通過立法相繼建立了一套和諧共生的促進農業良性發展的機製。美國農民群體的成長和階層移動是在政權主體於19世紀60年代通過簽署《宅地法》、莫裏爾法、農業部組織法和頒布《解放宣言》等來滿足農民占有土地、發展農業生產和提高農業生產率、農奴解放和順利實現社會階層轉化等願望的。
3.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實施了旨在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和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一係列政策,但由此也帶來生產過剩及農場主收益不穩定等問題。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2002年農業產值為2170億美元,其中作物占45%,畜牧占43%,其餘為林業和服務業。2002年農業出口為530億美元,進口為420億美元。美國主要出口大豆(55億美元)、紅肉、玉米和蔬菜(每一項都超過40億美元)。主要進口水果、蔬菜和紅肉(WTO,2003年)。美國農業雖然隻占GDP的1%左右,使用約2%的總勞動力,但出口卻占7%。
美國現在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總體上看,美國的農村城市化大致經過了四個階段:第一個是1880年前的城市化起步階段。第二個是1920年前的城市化加速階段。城鎮向外擴張,出現了中央商務區、工薪階層區以及繁榮的郊區圈。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512%。第三個是1950年前城市化的完成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遍布美國的高速公路建立起來,工商業向城市中心進一步集中,中心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第四個是1950年以後的城鄉一體化階段。科學技術發展帶來交通通訊的革命,促進了美國的城市分散化。第三部門的崛起,製造工業的衰落,產業活動及就業活動的郊區化,導致經濟活動和人口持續不斷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圍和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遷移和擴散,郊區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大,甚至許多城市經曆著明顯的人口流失。
美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對其農村和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
(1)城市化促進了農村人口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19世紀初美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95%左右。到1920年,美國的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農業勞動力隻占總勞力的269%。美國到1930年前後,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到44%左右。隨著農業和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與工業轉移,美國在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就基本上沒有傳統的農村了。
(2)城市化促進了美國西部農業的開發。18世紀中期,美國東部諸州的現代化程度已具有較高水平,但同時也存在發展後勁不足、發展速度慢、勞動力相對過剩,難以在東部內部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等問題。向外部尋求發展成為東部經濟持續發展的出路,於是內戰結束後,美國人和外國的移民大量擁入西部,出現西部大開發熱潮。他們先後進入密西西比河流域、落山基以西地區以及西部大平原地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辛開發,耕地麵積迅速擴大,1790年耕地麵積為3000萬英畝,1866年已增至407億英畝,1900年增長到879億英畝。西部開發使美國農業重心西移,西部成為美國著名的糧食基地。
(3)工業的產業聚集有助於農業的專業化區域形成。美國的工業化和產業聚集對其農業的區域布局具有重要影響,美國農業也隨之形成了生產的專業化。美國南部地區在工業化初期就形成了以棉紡織為主的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帶。西部地區農業以健全的鐵路網為依托,也形成了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帶。19世紀70年代之後,在密西西比河西岸,北起德克薩斯,南到達科他的幾百萬英畝土地上,形成了著名的小麥生產帶,而在俄亥俄衣阿華的廣闊土地上,則形成了廣闊的玉米生產帶。此外,還有“牛肉帶”、“豬肉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