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海洋大奇觀2(1 / 3)

62-63海洋“最”高手

海洋是個大家庭,裏麵有許多高手,地中海、白令海、波羅的海等等,個個不同凡響,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

有趣的是,位於地中海中的愛琴海,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海,又稱“多島海”。海中最大的島叫克裏特島,東西狹長,是愛琴海南部的屏障,也是愛琴文明的發祥地。除此以外,還有哪些海中“最”高手呢?

最淺的海——亞速海

在俄羅斯西南部,有一個亞速海,是世界上最淺的海。亞速海平均深度8米,最深處也隻有14米。

有趣的是,亞速海的海底地形非常平坦,西、北、東岸均為低地,於是,就有了漫長的沙洲、很淺的海灣和起伏的南岸高地。水淺自有淺的好處,由於吸收陽光熱量的速度更快,所以海水十分溫暖,再加上河流也帶來大量營養物質,因而亞速海中海洋生物豐富,很多沙丁魚紛紛在此安家落戶。

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

位於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之間的馬爾馬拉海是世界上最小的海。它東西長270千米,南北寬約70千米,相當於我國4.5個太湖那麼大。希臘語“馬爾馬拉”是大理石的意思,海中最大的島——馬爾馬拉島,也是用大理石來命名的。

馬爾馬拉海雖小,可它的戰略地位卻極為重要。它的東北端經博斯普魯斯海峽通黑海,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通地中海和大西洋,是歐、亞兩洲的天然分界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曆來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最繁忙的海——地中海

說到海洋“最”高手,地中海不能不提。它地處亞、非、歐三洲之間的廣闊水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東西長約4000千米,南北寬約1800千米,麵積約250多萬平方千米。這裏冬暖多雨,夏熱幹燥,海水溫度較高,形成了獨特的地中海式氣候。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鑿通航後,地中海在交通上擁有了不可低估的戰略地位。如果要從西歐到印度洋,可以選擇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經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這條海上航線,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節省了約1萬千米的路程。這也使地中海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路,每天大約有2000多艘船隻來回通行。

此外,地中海沿岸國家眾多,這些國家每年倒入地中海的廢水達幾十億立方米,還有上億噸的固體垃圾,也讓地中海成為世界上最髒的海。

最淡的海——波羅的海

死海不死,說的是死海含鹽量高,人不可能輕易沉下去。既然如此,世界上有沒有最淡的海呢?當然有,在大西洋延伸入歐洲大陸北部,有一個叫波羅的海的內海,它是世界上最淡的海。

世界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5‰,波羅的海卻遠遠達不到,跟淡水差不了多少。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原來,波羅的海的鹽度低,是因為它的形成時間還不長。這裏在冰河時期結束時,還是一片被冰水淹沒的汪洋,後來冰川向北退去,最後形成了波羅的海。此外,波羅的海所處的緯度比較高,海水的蒸發量很微弱,加上雨水又多,而且四周有250多條河流注入,自然海水就變淡了。

最大最深的海——珊瑚海

在世界上的海洋中,要說麵積最大、水體最深的海非珊瑚海莫屬。珊瑚海位於南太平洋中,最深處達到9140多米,是所有邊緣海中最深的。由於沒有河流注入,鹽度適中,再加上地處赤道附近,溫度較高,所以這裏自然就成為珊瑚蟲的絕佳棲息地。時間久了,珊瑚蟲就發育成了眾多的珊瑚礁,等到退潮時,就形成了一幅絢爛的海上奇觀,珊瑚海也因此得名。此外,這裏還生活著成群結隊的鯊魚,所以,珊瑚海也被人們稱為“鯊魚海”。

64-65揭秘南極“熱水瓶”

南極是人跡罕至的地方,除了科考人員,幾乎很少有人到過那裏。南極常年被厚厚的冰雪覆蓋,十分寒冷。據說,在15世紀的時候,就有人到達南極,開始去探尋它的神秘。不過,至今仍有許多謎團,人們無法解開。

讓人意外的是,在南極萊特冰穀裏有一個湖,人們稱它為瓦塔湖。它幾乎常年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可在湖泊深處,卻是別有洞天的奇異景象。下麵就讓我們走近它,去找尋它不為人知的秘密。

地下“熱水瓶”

你絕對想象不到,在南極還有大的“熱水瓶”,不過事實勝於雄辯。研究發現,在瓦塔湖表麵冰層下的溫度是0℃左右,可越往深處,它的水溫會越高。特別是到了鹽水飽和的鹹水層,溫度竟然達到了27℃,與湖麵的平均溫度差40多度。這讓來到此地的人感到困惑,並給它起了個地下“熱水瓶”的稱號。

怎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有人覺得,這很可能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在向上活動。可是,科學探測的結果是,這裏根本就沒有什麼地熱。相反,湖底的一些沉積物的溫度,比湖底水層的溫度還低,湖底水層的溫度比湖中部的鹹水層的溫度要低。如此說來,這樣熱源會來自哪裏呢?

太陽熱水器

經地質學家仔細研究,他們終於揭開了這個“熱水瓶”的秘密。原來,這個熱源不是來自別處,而是來自太陽。

你可能不相信?還是看看專家怎麼說。瓦塔湖湖麵的冰層雖厚,但湖水卻非常潔淨,很少有礦物質和微生物。當南極洲出現極晝時,盡管太陽光是斜射的,但長時間照在湖麵上,透過潔淨的冰層和透明的湖水,就會把湖底的水曬成了溫水。而且,這一層湖水含鹽較多,鹹水的比重又比淡水的比重大,不會跟上層淡水對流融合,能夠較好地積蓄太陽光能,加上淡水層像一件保暖的棉襖,湖麵的冰層又像密閉的保暖庫,使得溫水得到了保暖。怎麼樣,是不是很意外?

難解之謎

這樣的解釋似乎合情合理,但仍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來看看他們怎麼說。地球上有數不清的大小湖泊,與南極洲的瓦塔湖比起來,受到的太陽光照射也不少,所獲得的熱能也不算少,可為什麼水不是熱的呢?還有,如果熱源真的來自太陽的話,那麼像瓦塔湖這樣的“熱水瓶”在南極應該不止一個,而南極其他的湖泊並不具有這個特性。顯然,熱源來自太陽的說法難以讓人信服,瓦塔湖依然是個難解的謎。

除此之外,南極還有一些奇異的湖泊,比較有名的有唐胡安湖,那裏的湖水含鹽度極高,每升湖水的含鹽量高達270餘克,即使在-70℃的低溫下,湖水依然波光粼粼,不會結冰,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有淡水好生活

南極不光有鹹水湖,還是許多淡水湖,而且大都分布在大陸的邊緣。要知道,淡水是人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保障,尤其對於來南極考察的人員來說,他們必須有足夠的淡水,才能維持在這裏的生活。別擔心,科考人員十分聰明,他們在選取考察站時,就知道選取一個有水源的地方。像我國的長城站和中山站,附近就有一些淡水湖,可以供他們使用。

其中,有一個湖泊被稱為西湖,它是長城站的主要飲用水湖泊,蓄水6萬立方米,一時半會兒是用不完的。不過,也有一些國家的建在內陸的考察站,由於離淡水湖泊較遠,吃不上水,隻能靠融化冰雪艱難度日,很是辛苦。

66-67飄飄灑灑海雪花

海裏也會下雪,你相信嗎?不過,真有人發現了這樣的事情,無數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像在空中飛舞一樣,各種形態的海蜇和成群的魚兒在“雪景”裏盡情徜徉,真是一幅美妙的景象,這就是神奇的海雪。

這些海雪給本來就已很神秘的大海增添了更多的魅力。這是哪裏來的雪?真的是天上掉下來的嗎?下麵就讓我們一起去體驗一下吧。

飄在深海的雪

上世紀70年代,一艘輕型潛艇到北冰洋探測水文。當潛艇進入冰雪覆蓋的北冰洋,到達一團漆黑的深海時,艇長打開探照燈照射,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大吃一驚,舷窗外竟然出現了一幅“雪景”。

大家感到莫名其妙,“雪”不停地下,成串的雪片在海水中飛舞。雖然是在海洋深處,可這樣的情景似乎跟在地麵上沒有多大差別。有時還會有成群的魚兒遊來,對著“雪花”追逐嬉遊,然後消失在“大雪”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真實麵目

我們知道,在地麵上,飄落的雪是一種結晶體,會很快融化掉。可是,水裏的“雪”是不是會很快融於水呢?通常,人們認為深海生物的食物,來源於表層降落下來的生物碎屑及其他顆粒物質,並想象這些顆粒狀物質會如同降雨一般從上麵降落下來。

事實上,海裏的“雪”並不是天空中的雪,而是一種看起來像雪的物質。人們在潛水器裏見到的隻是大型懸浮物——“海雪”,而不是顆粒狀的“雨”。研究發現,“海雪”也不是浮遊生物,而是海水中各種各樣懸浮著的大小顆粒,其中有生物體死亡分解的碎屑,也有生物排泄的糞便團粒和大陸水流攜帶來的顆粒等。這些顆粒在海洋中相互碰撞結合,變成了比較大的顆粒,並且越來越大,就變成了大型的如同地麵上雪花一樣的物質。

我們的眼睛被蒙騙啦

要是有條件的話,我們從海水中把“雪”取出來,會發現這些原本像雪的東西竟然是些絮狀鬆散的東西,它非但沒有雪花晶瑩剔透,也沒有雪花的美麗。這樣說來,那它又是如何創造出海水中類似雪的奇異景色呢?

事實上,“海雪”竟然是利用水中光學蒙蔽我們的。如果你善於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其中的道理。在一間比較暗的房間,是不能輕易看到空氣中懸浮的微粒的,可當有一束光照射進來,你就可以發現在光束中有許多懸浮的細小微粒。其實,在黑暗的深海裏,海水中的懸浮物也是因為有燈光的照射,再加上光的折射作用,水中的顆粒看起來比實際的要大,而在我們的眼裏,就成了飄飄灑灑的雪花,成為美麗的海中“雪景”。原來,是我們的眼睛被蒙騙啦。

妙妙果味派

深海潛水器

“海雪”之謎被揭開,離不開深海潛水器。深海潛水器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也是海洋技術開發的前沿與製高點之一。目前,世界上隻有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擁有深海載人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未超過6500米。我國現在正在研製7000米深的載人潛水器,一旦研製成功,它將成為當今世界下潛深度最深的載人潛水器。

68-69去一趟複活節島

喜歡旅遊的人,一定不能錯過複活節島,這裏的奇異風情讓人歎為觀止。複活節島是南太平洋上一個麵積不大的小島,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它的上麵竟然分布著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

有趣的是,所有的石像都沒有腿,全都是半身像。它們大都高7—10米,重30—90噸,有的石像光一頂帽子就重達10噸之多。這些石像均由整塊暗紅色火成岩雕鑿而成。那麼,是誰精心雕琢了它們?人們猜測不一。

神秘的石人像

複活節島位於南美洲的智利,因為這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石像而風靡世界。1722年,一位名叫雅克布?洛加文的荷蘭航海家經過這裏發現了這座島,正好那天是複活節,於是,洛加文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並在旁邊寫上了“複活節島”,從此該島就以“複活節島”為世人所知。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些石像外形大同小異,麵部表情卻非常豐富。它們額頭狹長,鼻梁高高的,眼窩深凹,嘴巴微微地抿著,都麵朝大海。從遠處望去,仿佛一隊即將出征的武士,場麵十分壯觀。此外,在島的東南部山區還有300尊沒有完工的石像,最高的達22米,重400噸。還有一些神秘的洞穴和刻在石上的象形文字。

謎團仍然存在

這些石像有的還是半成品,即使如此,你絕對找不到哪一尊有喜悅的神態,大都是在沉思,或者說是一副憂鬱、冷漠的麵孔。這又是為什麼呢?是誰建造的它,又為什麼要建造呢?為此,研究專家進行了長期的調查,試圖從中揭開它神秘的麵紗。

很難想象,在當時,沒有現代化的搬運工具,人們是怎樣把它們搬運過來,再整齊地豎立起來的。按當地人介紹,這些石像是靠鬼或火山噴發的力量才移動到海邊的。也有人說,這些石像是用鍬、繩索搬到大雪橇上,然後在路上鋪上蘆葦,通過人拉、棍撬一點點移動,才移動到了它們現在矗立的位置,如此說來,這真是一個費時的大工程。這種說法被研究專家證實是行不通的。

事實上,複活節島上的傳奇一直在繼續著,至今人們還無法合理地解釋關於它的所有故事。對於旅遊者來說,這裏處處充滿了神秘的味道。

尋找鳥蛋的鳥人節

除了複活節島的石像之謎,島上別有意味的傳統生活也很有趣。在島上,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鳥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