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海洋大奇觀2(2 / 3)

每年的春天,居住在此的全體島民都會歡聚在聚龍戈或山頂,選舉自己的首領“鳥人”,並祭拜自己的神明。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島上的祭司傳授宗教儀式和祭神物品為海鳥蛋。這樣一來,每年八九月份,海鷗飛來之時,島民們就會聚在一起,然後每個部落選一名選手,順著海邊的岩石下海,然後遊到2千米外的大礁石上找鳥蛋。第一個得到鳥蛋的人會立即遊回島上,並把鳥蛋交給自己的酋長,這個酋長就成為當年的“鳥人”,整個一年都要被鳥民供奉為神明。由於遊泳取蛋時,去取蛋的人常會遭鯊魚襲擊,所以這一活動已停止100多年了。

妙妙果味派

禮貌的島人

現在,真正的“鳥人節”已經不舉行了。然而,在每年的2月份,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為了增加遊客的興致,會通過神聖的祭奠儀式、多彩的化妝表演,讓遊客目睹這奇異的風俗。這裏的島人都十分熱情好客,待人彬彬有禮,對每一位來賓都會獻上一串串的花環。此外,這裏的男女青年都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男人頸套花環、裸露上身,女人頭戴花飾、下穿羽裙,跳起優美的羽裙舞。這種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遊活動的“保留節目”。

70-71聖誕節特使前來

聖誕節來了,新年來了,處處洋溢著喜慶。可在太平洋東部秘魯海域,每隔幾年,在聖誕節前後,就會有一股神秘的暖流襲來。緊接著,它會沿著中美洲的西海岸南下,越過赤道,以神秘莫測之勢,長驅直入秘魯的寒流區。

可別小看了它,隻把它當成一小股暖流,事實上,這家夥的本事可不小,它能讓海水溫度升高,進而讓大氣溫度升高,致使全球氣候出現異常,恐怖至極。

海鳥災難日

對魚類來說,人們常說的厄爾尼諾絕不是什麼好事。利馬是秘魯的首都,在它的南部沿海,是當地有名的大漁場。距離此地不遠的沿海群島,生活著數以萬計的海鳥,它們以捕食附近的魚兒為生,生活得悠哉遊哉。

可是,如果厄爾尼諾出現,就會讓這裏的海水溫度升高3—6℃。魚類一般都習慣了冷水,突然出現的溫水自然會讓它們受不了,不久它們就會大量死去。這也必然牽連到了鳥類,大量海鳥沒有了食物來源,怎麼辦?最後,原本一片生機的海灘,屍橫遍野,景象慘不忍睹。

氣候發瘋了

海鳥受災還不算厲害,最為可怕的是,就在秘魯發生魚災的同時,世界各地的氣候也發生了異常變化。有的地方一年也不下一場透雨,而有的地方卻水災連連。開始人們搞不明白,以為是氣候發了瘋。

那果真如此嗎?在一些記載的檔案裏,科學家們發現,氣候異常的年份和厄爾尼諾出沒活動的年份,竟然配合得如此默契,於是,他們把注意力轉向了厄爾尼諾。原來,天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氣受熱不均造成的。可是,厄爾尼諾到來後,能讓海水迅速升溫,大氣溫度也會相應提高。這麼說來,厄爾尼諾不僅會影響附近的天氣,還會通過大氣環流,影響到十分遙遠的地方,甚至牽動整個大氣舞台的風雲變幻,真叫人不安。

誰是罪魁禍首

氣候異常的原因找到了,可誰又是最終的罪魁禍首呢?有科學家認為,厄爾尼諾的出現會不會與地球自轉的速度減慢有關,但這隻是一種猜測。事實上,厄爾尼諾是一股出沒無常、行蹤不定的海流,人們隻知道它每隔幾年出現一次,但並不知道它出現的確切時間。

據資料統計,厄爾尼諾每隔2—7年出現一次。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後,這種現象卻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不僅如此,隨著周期的縮短,厄爾尼諾滯留的時間也延長了。這一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雖然對厄爾尼諾現象的探索還在進行中,但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聖女”也來了

在西班牙語中,厄爾尼諾的意思是“聖嬰”。由於它經常出現在每年12月25日左右,也就是說在聖誕節前後,所以,當地人給它起了個很特別的名字,叫做“聖嬰”。或許你會問,既然有“聖嬰”,那有“聖女”嗎?答案是肯定的。在地球赤道附近,由於地處熱帶,東太平洋水溫比別的地方要高,可有的時候,這裏的水溫卻反常地下降,這說明東太平洋在明顯變冷。這種現象,就叫做拉尼娜,俗稱“聖女”。

和“聖嬰”一樣,“聖女”這家夥也不好惹,它也會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嚴重的災害,但它對氣候的影響是變冷,與厄爾尼諾相反,強度和影響程度卻不如厄爾尼諾。一般來說,“聖女”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也就是說,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就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總之,不管是“聖嬰”,還是“聖女”,人類都應該警惕它們給地球造成的災難。

72-73淹不死人的死海

死海,乍一聽,就有幾分恐怖,讓人毛骨悚然,好像去了那裏,就不能活著回來了。事實上,死海的“死”是對於海裏的生物種群來講的,而不是針對我們人類的。相反,人在那裏可以舒服得像躺在床上一樣漂浮在水麵上,決不會沉入海底,更別提淹死了,真可謂“死海不死”。

公元70年,羅馬統帥狄杜攻打耶魯撒冷時,他把幾個被處以死刑的戰俘戴上手銬腳鐐扔到死海,想淹死這些人。不料,犯人們非但沒有沉入水中,反而被波浪屢次衝到岸邊。這可把羅馬統帥嚇壞了,他以為是“神靈”庇護這些戰俘,就下令把他們全部釋放了,要是現在,想必沒有這麼傻的人了。

是湖不是海

先來了解一下死海。它位於以色列和約旦之間,南北長75千米,麵積約1000平方千米。它比有名的地中海還要低392米,說起世界上最低的水域,非死海莫屬。

雖然人們稱死海為“海”,可它一點兒都不像海,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鹹水湖。“海”和“湖”的概念不同,“海”是靠近大陸比洋小的水域,如黃海、紅海、地中海等;“湖”是被陸地圍著的大片深水,如蘇必略、太湖等。顯然,海比湖大。與死海相同的類型還有黑海,它最開始的時候就是海,後來由於地殼運動,變成了湖泊。

愛吃鹽的“居民”

要說死海為什麼淹不死人,這還得從死海的含鹽量說起。研究發現,死海的含鹽量是普通海洋含鹽量的七八倍之多。一般海水含鹽量為35‰,而死海的含鹽量達到230‰到250‰左右。說到底,這和死海的地理位置有關,它處於東非大裂穀北邊延伸部分,是一塊下沉的地殼,像是一個聚水的盆地。由於這裏氣候異常炎熱,流入死海的約旦河水幾乎都變成了水蒸氣,而湖水所帶來的鹽分卻留在了死海裏。經過千年萬年,死海就變成了一個天然的大鹽庫。

正因為如此,魚兒在死海裏很難生存,岸邊也沒有花草,生物幾乎無法存活,所以人們稱它為死海。如此說來,死海就真的沒有“居民”嗎?近年來,一些科學家也提出了質疑,後經研究發現,他們在如此鹹的死海中,竟然找到一些細菌和一種海藻。看來,死海的名字該改一下了。

下死海危險

死海的含鹽量高,所以湖水的密度很大,浮力也就大,這也就是人沉不下去的原因,於是,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都想體驗一下漂浮的感覺。可別以為死海浮力大,人沉不下去,因此可以隨心所欲地戲水。其實不然,人們在戲水時要處處小心,因為死海的海水太濃,如果有一小滴不小心進入眼睛,就會讓你疼得受不了。因此,一些有經驗的人都會帶上一瓶淡水放在岸邊,以便用來及時衝洗。同樣,要是有人不小心喝了一口死海的水,胃裏也會難受好幾天,想吐也吐不出來。

你身上很細小的傷口,一旦沾上死海裏的水,就會立即產生灼熱感,不過,經過死海這麼一沐浴,傷口會好得更快。此外,死海海灘上都是一些顆粒較大的鵝卵石,可能會讓一些不愛光腳走路的人感到不習慣,甚至有疼痛的感覺。

妙妙果味派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也叫“死海經卷”,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希伯萊聖經,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1947年,一個叫貝都因族的兩個牧羊童在死海西北端的古姆蘭遺址中的一個山洞裏發現了一些罐子。罐內有一些羊皮紙古卷,卷上有用希伯萊語和阿拉米語兩種古猶太語寫的文字。其中,記載了古代猶太人豐富的文化生活,包括現存最古老的《聖經》手抄本。

74-75太平洋身世謎中謎

當我們在海邊漫步,看著起伏的波濤,就會想起浩瀚的大洋,那你有沒有想過海洋是怎樣形成的呢?這的確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

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人類的曆史已經有幾百萬年了,可與地球相比,那真是小巫見大巫。而在地球上,海洋是最先形成的,然後才有了陸地。地球上共有四大洋,它們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在四大洋中麵積最大,秘密也最多。

月亮的故鄉?

你相信嗎?有人說,太平洋是月亮的故鄉。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轉動的速度要比現在快很多,相當於現在的4個小時。由於太陽對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上會發生一起一伏的潮汐。有時候,潮汐的振動和地球自身的震動相一致,就形成了共震。這樣一來,地球上的潮汐變得更加激烈,直到地球赤道上出現了破裂,就甩出一大塊東西。

據說,這一大塊東西竟然飛到了地球外麵,形成了繞地球運行的月亮。不過,地球上也留下了一塊大的傷疤,這就是現在的太平洋。提出這種說法的人,可不是普通人,他就是達爾文的兒子。他說,太平洋就是月亮的故鄉。真的如此嗎?一些科學家經過計算,像月球這麼大的天體,是根本不可能從地球上甩出去的,這種理論自然站不住腳。

隕石撞擊後的大坑

既然如此,太平洋的“身世”究竟是怎樣的呢?為此,法國一個叫摩契爾的學者於1955年提出假說。他認為,太平洋是一次重大災變事件的產物。在兩億多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大的撞擊,一顆直徑約200千米的隕星撞在了太平洋地區,撞出了一個巨大的坑,海水逐漸湧了進來,形成了浩瀚的太平洋。

我們知道,地球原先有一個被稱為聯合古陸的整體,自從地球被隕星撞擊後,聯合古陸破裂了,並逐步分裂漂移開來,就形成了現在的七大洲。與此同時,地球上的三大洋也在大陸之間橫空出世。看來隕石的撞擊不僅產生了太平洋,而且還裂變了古大陸,形成了五大洲和另外三大洋。這個假說,現在得到了越來越多科學家的讚同。

太平洋會關閉?

就目前而言,太平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洋,可再過1億年,還會是這樣嗎?不久前,有地質專家用最新的技術測量後,發現北美洲大陸與歐亞大陸正以每年約1.9厘米的速度相背漂移著。也就是說,大西洋正在變寬,太平洋正在變窄。大西洋長一寸,太平洋就縮一寸。他們推測,再過2億年,隨著大西洋麵積不斷增大,太平洋很可能會關閉,美洲西岸和亞洲東岸會撞在一起,中間會升起一座高聳的山脈。

大西洋真能擠掉太平洋嗎?一位地質專家利用電腦做了一個推測,結果是太平洋目前的收縮隻是暫時的,將來它會對大西洋全麵反攻。太平洋的身世和它的未來命運,仍將是科學家們關心的問題。

妙妙果味派

太平洋名字的由來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橫渡大西洋,當他成功到達南美洲的巴西海岸後,又繼續向南航行,最終抵達南美洲的最南端,隨後穿越一條曲折的海峽,進入了一片廣闊而平靜的海域,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麥哲倫看到這片水域平靜如鏡,就給它取名為“太平洋”。事實上,太平洋並不平靜,尤其是在南緯40度附近,經常也是風浪肆虐。

76-77探訪魔鬼海

對於航行在大西洋的人來說,馬尾藻海充滿了變數,甚至有人稱它為海上荒漠或船隻墳墓。據說,凡是從此經過的船隻,都會被帶有魔力的海藻捕獲,陷在海藻中無法“呼吸”,最終迎接死亡的到來。

此外,在這一片廣闊的水域,幾乎捕撈不到任何可以食用的魚類,倒是單細胞的海藻到處都是,因此也就有了馬尾藻海的得名。據說,光這一海域就有八種馬尾藻以及幾十種以海藻為宿主的水生生物,形成了獨特的馬尾藻生物群落。又因這裏靠近百慕大三角,經常有船隻遇險,就成了傳說中的魔鬼海。

沒有海岸的海

世界上的海大多是大洋的邊緣部分,都與大陸或其他陸地毗連。有趣的是,馬尾藻海卻是一個沒有海岸的海。它是大西洋中的“洋中之海”,西邊與北美大陸相隔,其他三麵都是洋麵,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