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海洋大奇觀2(3 / 3)

於是,就有人質疑它到底算不算海。事實上,馬尾藻海圍繞著百慕大群島,與大陸毫無瓜葛,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海,隻能說是大西洋中一個特殊的水域,麵積相當於阿根廷國土的2倍,最初是被哥倫布發現的。

受困的哥倫布

1492年,大航海家哥倫布率領船隊準備橫渡大西洋。當他經過馬尾藻海時,眼前出現了成片生長著的綠色植物,這讓他驚喜不已,以為馬上就到達陸地了。可船隊越往前行駛,他才發現被欺騙了,原來這海麵的綠色是茂密的馬尾藻,跟陸地沒有任何關聯。

不幸的是,哥倫布率領的船隊被馬尾藻包圍了,經過整整三個星期的不懈努力,才擺脫了危險。在航海家眼中,馬尾藻海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經過的船隻都會被帶有魔力的海藻捕獲,陷在海藻群中不得而出,最終隻剩下船隻的殘骸和船員被吞沒後的白骨。

魚類的天堂

事實上,馬尾藻海根本就沒有什麼魔力,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馬尾藻海地理位置特殊,正處在大西洋北部環流的中心,是一個風平浪靜的海域。而古老的船隻大都依賴風和洋流前行,所以船隻在無風的這裏就會停止不前,而不明真相的人們就以為這裏具有某種魔力,將它魔化了。

馬尾藻海被人們視為魔鬼海,但對魚兒來說,卻像是一個天堂,在馬尾藻海中生活著許多獨特的魚類。有名的魚有飛魚、旗魚、馬林魚、馬尾藻魚等,這些魚類大多以海藻為宿主,善於偽裝、變色,打扮得同海藻很相似。其中最奇特的要算馬尾藻魚了,它的體色同馬尾藻的顏色一模一樣,而且眼睛也能變色。一旦遇到敵人,它就會吞下大量海水,把身體鼓得大大的,使敵人不敢輕易碰它。

妙妙果味派

最清澈的海

馬尾藻海最明顯的特征是透明度大。海水透明度是指用直徑為30厘米的白色圓板,在陽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見的深度。一般來說,熱帶海域的海水透明度較高,可以達到50米,而馬尾藻海竟然有66米,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為清澈的海。

78-79逃離南極“魔海”

在南極的邊緣,靠近南大西洋的附近,有一片寬度在550千米,被人們稱為魔海的海域,它就是威德爾海。1823年,英國探險家威德爾首先到達這裏,後來人們就給它起了這樣的名字。

既然說它是魔海,那它就一定具有某種魔法,據說許多探險家來此都會害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還是讓我們一起去探個究竟。

流冰城牆擋道

南極的夏天,威德爾海猶如一大片的流冰群,景色壯觀。這些流冰群像一座白色的城牆,首尾相接,連成一片,有時中間還漂浮著幾座冰山。其中,有的冰山高一兩百米,有二三百平方千米大,就像一個大冰原。這些流冰和冰山相互撞擊、擠壓,發出隆隆的響聲,使人膽戰心驚。

可以想象,船隻在這樣的地方航行有多危險,一不小心就會被流冰擠壞,或者駛入了死胡同,所以,這裏輪船沉沒的事故時有發生。如1914年英國的探險船“英迪蘭斯”號,就是被威德爾海的流冰所吞噬的。

南風行船北風逃

要是你在威德爾海航行,一定得注意了,這裏麵有許多訣竅。否則,你就會成為大自然的犧牲品。先來說說風向。要是刮的是南風,成片的流冰群就會向北四散排列,流冰群中會出現一道道的縫兒,輪船可以小心翼翼地航行。可要是刮的是北風,就得萬分小心了,因為流冰會擠在一起,把輪船包圍。即使輪船沒有被撞毀,也難以逃脫。真是這樣的話,船上的人就遭殃了,免不了要在此待上一年,到第二年夏天來臨時,才可能脫離危險,相信能堅持這麼長時間的人沒幾個。

不過,也不要太擔心,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小的。倒是暴風雪的威脅不能不防,由於輪船攜帶的食物和燃料有限,一旦冬天風雪降臨,被困的船要想逃離這個魔海真比登天還難。所以,來此的探險家們練就了一雙敏銳的眼睛,一旦有風吹草動,他們就會見機行事,盡量避免被魔海困擾。

遭遇海上屠夫

在威德爾海,不光有嚇人的流冰和狂風,這裏的鯨群更不可小瞧,它們也是潛在的“危險殺手”。別看它們成群結隊,在流冰的縫隙中噴水嬉戲,悠閑自得,其實凶猛異常。

最有名的海上“屠夫”莫過於逆戟鯨,這是—種能吞食任何動物的可怕鯨類。當它們發現冰麵上有人或海豹時,會突然衝破冰麵,伸出頭來將獵物一口吞食掉。那細長的尖嘴,鋒利的牙齒,貪婪地吞食海豹和企鵝,其凶猛程度絕對令人毛骨悚然。

不過,在威德爾海中航行,也會有別樣的收獲,美妙的南極極光和海市蜃樓的風采絕對讓你不虛此行。有時,輪船明明在水中航行,突然間卻好像到了冰山頂上,一場虛驚過後,才知道是海市蜃樓在作怪,把水手們嚇得直冒冷汗。還有,當你正陶醉在晚霞的美景時,一座金色的冰山倒映在海麵上,好像向你砸來,會把你嚇得直發呆。威德爾海就是這樣一個冰冷的海,令人懼怕而又充滿好奇,吸引著更多的科學家前去探險。

妙妙果味派

威德爾海

威德爾海是南極的邊緣海,是整個大西洋極小的一部分,位於南極半島同科茨地之間。由於威德爾海地處高維度,加上到處都是冰山,險象環生,一直以來,就被來此的科考隊稱為“魔海”。2005年,我國南極科考隊進入威德爾海,對它進行了科學考察。

80-81傾聽大海的聲音

在陸地上,人類可以通過空氣傳遞聲音,從而進行交流。那麼,在深不可測的海底呢?該如何交流呢?研究發現,在廣闊的深水區漆黑一片,根本看不到多遠,而生活在此的海洋生物就學會了用聲音來辨別方向。

回聲定位

在水下生活,必須要有很好的聽覺係統。因為水下世界十分渾濁,單靠視力是絕對不行的,因而就要學會用耳朵聽,也就是靠聲音來傳遞信息。像海豚這樣的海洋動物,就十分聰明,擁有特殊的感覺係統——回聲定位,這也是它們獲得周圍環境信息的工具。

你知道它是怎麼工作的嗎?其實很簡單,先由海豚發出聲波,要是聲波遇到了物體,就會產生回聲,這些回聲就會被它接收。海豚會根據回聲,準確地知道前方物體的方位、深度、距離,還有物體的大致形狀。說來有趣,很像在空中飛行的蝙蝠。

有趣的是,海豚發出的聲音頻率不同,傳播的信號也大不相同。如果不是在覓食,海豚發出的聲音都是低頻的哢噠聲,主要是探測海底地形和深度,對周圍的環境有所了解。可要是遇到了魚一類的美餐,它就會發出高頻的哢噠聲,越靠近目標,發出的聲音頻率也越高,就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利於自己施展抓捕本領。看來,要是離開了聲音,這些大家夥們非得餓死不可。

高超的聽覺係統

海豚屬於小型的鯨類,鯨類都有回聲定位的本事,靠聲音與同伴交流。既然如此,那鯨的聲波接收器在哪裏呢?有人認為,在齒鯨的頭部和下顎,這些部位有大量的鯨脂,與身體其他部位的鯨脂成分明顯不同。另外,在鯨的前額儲存有大量脂肪,被稱為額隆。海豚發出的聲音會在額隆聚集,並形成探測聲束向前發射出去,下顎的脂肪主要用來接收回聲。事實上,這僅僅是一種猜測,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

所以說,鯨是用什麼接收聲波的,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不過,與其他動物相比,齒鯨的整個聽覺係統相當發達,一旦出現故障或因某些原因無法正常回聲定位,就會出現擱淺死亡的悲劇。

水下雷達

了解了水中生物的生活特性,下麵來說一下水下雷達。對於深海,我們已不怎麼陌生,因為有各種先進的儀器,從海底傳回許多畫麵,讓我們對它熟悉。可是,人類是怎麼了解這些信息的呢?

據說很久以前,有人就知道趴在岸邊來傾聽遠方輪船的聲音了。後來,達?芬奇發明了一種管子,隻要將管子的一頭浸入水中,另一頭貼著自己的耳朵,就可以通過傳來的聲音辨別遠處船隻的方位、距離。隨著科技的發達,一種新型的儀器在軍事和民用中被廣泛使用,這就是聲呐,被稱為“水下雷達”,它是我們人類了解海洋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妙妙果味派

聲呐

聲呐是根據聲音在水下傳播的原理設計的,與空中的雷達相似。不過,它與雷達也有很多不同,例如雷達波是電磁波,適合在空氣中傳播,而聲呐采用的聲波在水下傳播。有了聲呐,人類就可以通過它進行深海探測,了解海底的狀況,目前最常見的海底結構圖就是根據聲呐提供的數據繪製的。

82-83掀開蠣蚜山的蓋頭

在我國江蘇省海門市東灶港出海口約四海裏的海麵上,有一座神秘的島嶼。放眼望去,島上遍地都是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牡蠣殼,層層疊疊,一眼望不到邊。

像牡蠣這種喜歡堅硬、穩固的房子,又不愛動的家夥,怎麼會在流動鬆軟的淤泥上紮窩?如果沒有堅硬的岩石做基礎,這座“巨無霸”島靠什麼支撐著屹立在海麵呢?牡蠣屍骸下麵會不會掩蓋著什麼秘密?

牡蠣堆成山

這座似山非山、似島非島的牡蠣堆,整體是由許許多多不同年齡的牡蠣,經若幹年的群居生活而形成的貝殼礁,礁體表麵又布滿了活體牡蠣,當地漁民習慣上稱之為蠣蚜山或蠣蚜堆。如此龐大的牡蠣群竟然堆積成島,不得不令人佩服。

據說,蠣蚜山已有600多年的曆史。相傳,有一條運輸船途經蠣蚜山不慎觸礁沉沒了,退潮後雖然船隻露出了水麵,但根本無法打撈出水。為了求生,船上的人就爬上牡蠣堆,用工具撬挖肥大的牡蠣肉充饑,食後覺得鮮嫩味美。當船員被其他船隻救上岸後,有關此處盛產牡蠣的消息不脛而走,海門人從此形成了去蠣蚜山撬牡蠣的習慣。

懸疑多多無人解

有意思的是,蠣蚜山充滿神秘色彩,有人用“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撲麵來;有島無島,汐漲離島,海上壯觀踏浪去”來形容它。蠣蚜山的發現給世人留下了許多懸念。

第一,海門近海怎麼會形成牡蠣礁?海門沿海全是泥沙灘,卻形成了規模壯觀的牡蠣堆,而且不同大小的牡蠣堆彼此相連。這一奇特的自然景觀不僅在中國罕見,全世界也少有,尤其在溫帶、暖溫帶形成如此規模的牡蠣礁則更少見。

第二,牡蠣一般都生長在石頭上,而且要求選擇風浪較小、潮流暢通的內灣,或中潮下部及低潮區附近的泥灘或泥沙灘。很顯然,“蠣蚜山”並不具備這樣的灘塗播養條件。而在環境變化較大的潮間帶,牡蠣能大量繁殖,世代沿襲,它最原始的固著基地究竟是什麼?是古代的沉船,還是南黃海的暗礁?

誰來掀開蠣蚜山的蓋頭

據資料記載,幾百年前這裏曾有一座“海門島”,後來不知何故神秘消失了,而當時還沒有這座蠣蚜山呢。蠣蚜山的出現與“海門島”的消失,在時間上太巧合了,消失的“海門島”會不會被牡蠣祖宗們相中而駐紮其上,成為了今天的蠣岈山呢?

科考隊找來了海門的曆史模擬地形變遷圖,經過核對,曾經的“海門島”和如今的蠣岈山兩地相距100多裏,根本不可能成為蠣岈山的基礎,除非它長腿會跑。別泄氣,又有新發現——通過對抽取出來的地質樣品進行檢測,島下七米竟然有細沙。上麵水清,有利於牡蠣們的生長,下部基底變硬,方便牡蠣礁的固定。隻要能證明七米深的地下有牡蠣的蹤跡,不就真相大白了?但是,科考隊員辛苦鑽探,結果仍是一無所獲!

看來,我們老祖宗們設下的謎局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破解的。奇特神秘的“蠣蚜山”,何時能掀起你的蓋頭來呢?

妙妙果味派

兩扇貝殼

牡蠣有兩扇貝殼,一扇固著在岩礁上,一點兒也不會移動,另一扇比較平坦,能一上一下自由開閉,從海水中吞食各種小生物。它們最愛吃素食,而且,對食物的重量和顆粒大小有嚴格的選擇。有趣的是,牡蠣“進餐”還有一定的時間性,那就是在明月當空的夜間。

84-85第三篇:龍宮探寶記

海洋是天然的大寶庫,不僅有豐富的生物資源,還有石油等礦物資源。不過,跟我們關係最為密切的,還是海洋能為人類提供很多解除病痛的藥物。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海藻,也不能小瞧,它不但能幫人類預防許多疾病,甚至還能製成“綠色石油”。

未來吃什麼?沒有人知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海洋將成為未來的“糧食”基地,給人類提供更加豐富的食物來源,那都是些什麼食物呢?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