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底“第一隧”
許多國家的成功實踐,說明現代海洋技術可以為人類服務,讓更多的人把生活延伸到了海洋。對於修建海底隧道,我國也開始了這方麵的嚐試,並正在有序地進行著。
我國第一條海底隧道——翔安隧道,也就是廈門東通道,2005年開始進入施工階段。這是一條起自廈門島五通,連接廈門島內仙嶽路和環島公路,穿越廈門東部海域後,進入翔安區的隧道,工程全長8.695千米,其中隧道6千米,最深處位於海平麵下70米處,跨越海域有4200米。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它一定能給廈門人帶來生活上的便利。
186-187未來海洋是啥樣
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龍王住在大海裏,掌管著下雨的事情。隻要玉皇大帝法旨一下,他就得騰雲駕霧,為人間放雨。其實,這隻是古代人們的一種美好想象。要知道,海洋中根本就沒有什麼龍王。
不過,在大海中,倒的確有很多寶貴的資源,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海洋,作為人類未來最有可能的棲息地,將會是個什麼樣子呢?
網魚變吸魚
在過去,人們依靠撒網的方式捕魚。每天早晨,漁民們迎著海上的朝陽,搖著小船出海。當到達魚兒多的地方,大網一撒,鮮美肥嫩的海魚就被兜了上來,然後漁民們高興地滿載而歸。然而,在不遠的將來,這種情形將有所改觀,漁網將被一種特殊的捕魚機代替。這種捕魚機事實上就是一種強大的吸水設備,可以吸魚,仿佛一個巨型吸塵器似的。
它的工作步驟是這樣的。首先,把捕魚機的吸水管從船上放下來。然後,利用一種特殊的誘餌,把魚群引誘到一個地方集中起來,最好在吸水管附近。最後,隻要一按按鈕,吸水管一開,連水帶魚就會被一起吸進船艙中了。相信到那時,漁業的產量要比現在的多幾十倍呢!
高科技少不了
當今,地球上的能源越來越緊缺,石油、天然氣等被過量開采,陸地的資源越消耗越少,正在麵臨枯竭的危險。有一項調查顯示,在深邃的海底,蘊藏著900多億噸的石油。而一個北冰洋的石油儲量就達90億噸,足夠全世界65億人口用上50年。解決能源問題迫在眉睫,世界各國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海洋,至今已建立起500多個海上大油田。當然,這裏麵要有必要的高科技支持,比如先進的鑽探技術。
除了大量的油、氣,海洋中還有其他形式的能源。就拿海洋熱能來說,由於太陽輻射,廣闊的海洋吸收了大量的熱量,表麵的海水溫度較高,最高可達28℃,深層的海水溫度較低,在1000米深處,水溫是4℃。上下海水溫度不同,就形成了溫差能,也就是熱能。據估計,如果把海洋中的熱能全部用來發電,可以產生20億千瓦的電能。即便隻把其中的1%轉化為電力,也是美國現今發電能力的20多倍。這不是一個小數字吧?
海上城市樣樣全
再過幾十年,地球人口大爆炸,越來越多的人打算移民海上城市。這不是在吹牛,慢慢地就會變成現實。目前,日本設計了一座海上小城市。它全部由鋼鐵建成,相當結實。在城市的中心,有一棟6層的大樓,裏麵除了有住房,還有小花園、商場、電影院等生活設施。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海上小城由8根高大的柱子托著,遠遠看上去,就像一隻巨大的八腳怪物。要是把這8隻“大腳”合攏,小城就立即變成了一艘海上大輪船,並且行駛得很穩當,真是一舉兩得。
住在海上城市很過癮,要是想出遊了,去哪裏玩好呢?有機會的話,建議你前往日本西南麵的海中公園看一看。透過16麵透明的玻璃窗,海底的奇景立刻撲麵而來,瑰麗的珊瑚五彩繽紛,奇形怪狀的魚兒令人眼花繚亂。廣袤的海洋是人類未來的大觀園,海洋的未來也等著你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建設。
188-189勇闖颶風眼
颶風這家夥向來不好惹,它是地球上破壞力最強的風暴,所到之處,一切東西,包括房子、車輛、大樹統統被毀掉!堪稱“破壞之王”。2005年,五級颶風“卡特裏娜”襲擊了美國中南部沿海,僅幾天工夫,名城新奧爾良市就成了一片廢墟,90%的建築都消失了。就這一下,卷走了2000億美元,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常見的龍卷風在它麵前,也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
“颶風獵人”出動
颶風雖然可怕,但“颶風獵人”可是偵察颶風的好手。在颶風登陸前,要是能獲得最新的數據信息,就可以作出準確預報。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
在美某空軍基地,指揮員一聲令下,“獵人”們駕著WC-130飛機飛快地劃過跑道,直衝灰蒙蒙的天空。同時,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的“豬小姐”,代號為WP-3D飛機也開動了引擎!和颶風打交道,是個極度危險的活兒。早在1974年,一架WC-130飛機在穿過颶風“貝絲”時,與地麵失去了聯係,6 名乘員失蹤;1989年,對颶風“雨果”進行探測時,飛機的一個發動機突然掉了……真為他們擔心!
遭遇風眼牆
注意,接近颶風,請係好安全帶!很快,雷達上出現一個亮點,這是風眼,也就是颶風的中心。亮點的周圍,是一道亮環,叫作風眼牆,是颶風中風力最強的地方。要預測颶風的強弱,關鍵就是要了解這道牆的變化。而在外麵螺旋形的大觸手,就是雷暴區。
颶風威力驚人,但風眼裏卻是一片風平浪靜。別看這個亮點小,但實際上直徑有好幾十千米呢!而且風眼越小,風速就越大。這時,忽然大雨傾盆,雨點打在飛機的舷窗上,啪啪直響!還摻和著螺旋槳震耳欲聾的嗡嗡聲。機身劇烈地顛簸起來,似乎要被撕成碎片。窗外一片黑暗,連艙壁都看不清了,感覺飛機在瘋狂地下沉。這簡直是人間地獄!難道飛機出了問題?原來,飛機正穿過風眼牆!
給颶風做CT
過了一會兒,窗外開始變亮,大雨戛然而止。飛機恢複正常,眼前的景象令人吃驚:一眼望過去,頭頂上的天藍藍的,下麵海麵的波浪也不太大,但水泡在翻滾;四處飄飛的雲朵,時不時地飄過舷窗,像在跟你打招呼;而大片厚實的雲層,環繞成了一個巨大的運動場,把飛機罩在其中。沒想到,風眼裏別有洞天!
不過,“獵人”們可沒心情欣賞這美景,他們各司其職。而駕駛員更不敢怠慢,他不停地注視著各種儀表,控製飛行速度,以免飛機被颶風破壞。要知道,他駕駛的可不是一般的飛機,這種氣象偵察機配備了多種高科技設備:高性能多普勒雷達像給病人做CT一樣,每6秒鍾生成一幅颶風的三維圖像;有一種微波輻射儀,專門負責測量海洋表麵的風速。此外,還有一項關鍵的工作,就是釋放一種“小管子”,名叫大氣偵察探空儀,俗稱投落送。
可別小瞧了這個直徑 7.62 厘米、61 厘米長的小東西,它的裏麵安裝了監測儀器,還裝有GPS定位係統呢。一旦它被飛機彈出來,就會以10 米/秒的速度飛經大氣層,同時,每隔半秒就傳回一次數據,比如風速、氣壓、濕度和溫度等。它造價不高,一支才700美元,不過它是一次性的,不能被回收。
空中,“獵人”們在忙活,而地麵的科學家也沒閑著。飛機測量的數據將通過衛星,及時地傳送回國家颶風中心的計算機。有了這些信息,就可以模擬出颶風的走向,進而知道哪裏的人們該撤退、在哪裏建避難所最安全。災難來臨,大家擰成一股繩,還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的!
190-191造訪海底望遠鏡
俗話說,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如今的望遠鏡,除了天上飛的,一般都建在山頂上,因為那裏環境條件合適,比如空氣幹燥、溫度適宜、幹擾少等等。然而,為了觀測更廣闊的宇宙空間,有的科學家甚至把望遠鏡搬到了海底。
世界上第一個海底天文台,是建在美國夏威夷群島附近的“特瑪姆特”,它位於4800米深的海底。不過,我們這次要去的,不是夏威夷,而是地中海,在那裏2500米深的水下,一架名叫心大星的望遠鏡正等著我們參觀呢。
珍珠項鏈
別以為大海的深處就像《西遊記》中的龍宮一樣奢華堂皇,事實上,那裏又黑又冷,簡直不是人呆的地方。你看,有一些發光的魚偶爾遊過,仿佛深海中的一盞孤燈。憑著特殊的發光器官,它們把小魚兒吸引過來,然後一口吞掉。
很快,就到了心大星旁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12根長長的“項鏈”。每條“項鏈”長450米,牢牢地紮根在海底。在這些“項鏈”上,有很多大珍珠,叫做感應器,也就是望遠鏡的光學大眼睛,總共有900個,每3個為一組。遠遠看起來,這些項鏈組成一個巨大的陣列,煞是壯觀。心大星之所以要建在水底,是為了專門捕捉宇宙中神秘的粒子——中微子的。道理是這樣的,由於傳感器對光線特別敏感,為了觀測準確,就必須在全黑的環境下,而海底伸手不見五指,可謂得天獨厚。
南極冰立方
除了心大星外,在南極的冰層下,冰立方望遠鏡也早已動工。論個子,冰立方比心大星大,而且能耐也更大,它不光可以捕捉中微子,還能給地球的鐵核照相。與心大星一樣,冰立方也有傳感器和“項鏈”,隻是數量多得多,它由5000個感應器組成。
這些感應器呈球形,透明狀,每個足有籃球那麼大,被70條“項鏈”均勻地穿起來。最終,這些“項鏈”要統統放進1立方千米的冰塊中。但是,在安裝的時候,這些“項鏈”不是朝上看,而是向下看,為什麼呢?原來,這樣可以用來監視與眾不同的藍色閃光。這些閃光意味著一個中微子已經成功地從地球中逃逸出來,受到南極冰層的阻擋。因為中微子隻有與岩石發生碰撞後,才會發出這種藍光。
捕捉殺手中微子
來無影,去無蹤,殺人於無形。中微子就是這樣一種物質。它們幾乎沒有重量,不帶電荷,也不喜歡與任何物質打交道。更讓人吃驚的是,每天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而不留任何痕跡。中微子向來神出鬼沒,令人捉摸不定,所以,捉拿這些小小的殺手困難異常。首先,要有一個巨大的探測器,並且,最好放在不被幹擾的地方。其次,傳感器數量一定要多,“遍天撒網”才不至於有偶爾經過的中微子漏網逃掉。這就是心大星和冰立方體積如此龐大的原因。
中微子是由宇宙中遙遠的星係爆炸所產生的,不被地球的磁場幹擾,航向也不會改變。所以,它們可以提供宇宙中最原始的信息。現在好了,地球的南北半球都建立了中微子望遠鏡。我們相信,揭開宇宙起源奧秘的那一天,也為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