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大揭秘
舍利子素來被視為佛門珍寶,最初隻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骨灰的別稱。“舍利”在梵文中的意思是“身骨”或“靈骨”。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活了80歲後死去,經火化,他的骨灰被8個國王分取,建塔供奉。
因骨灰被稱作舍利子,這塔當然也就是舍利塔了。不過,舍利子並不是普通的骨灰,而是釋迦牟尼骨灰中的結晶體,顏色有白、黑、紅三種。
神奇的舍利子
現在,一些高僧圓寂之後,按佛教教規要執行火化,火化後,會剩下一些硬物。這些硬物晶亮透徹、五光十色、堅硬如鋼,都稱為舍利子,並當作佛寶收藏起來。1990年12月,新加坡華人高僧宏船法師圓寂火化後,人們在他的骨灰中撿到480粒彩色的、類似水晶體的硬物,有些還閃爍著鑽石般的光亮。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僧人死後都有舍利子,據說隻有那些得道高僧的體內才會產生舍利子,而高僧們遺留下的舍利子的數量、大小也各不相同。據說有的高僧遺留下的舍利子竟高達上萬顆,還有的舍利子如一隻雞蛋般大小。舍利子是真實存在的,不少人都親眼見過。還有一些僧人在火化時,心髒怎麼都燒不化,結果變成了一顆巨大的舍利子。那麼,舍利子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是膽結石嗎?
有人提出一種說法,高僧的思維活動長期處在運氣自如、恬淡虛無的絕對入靜境界,最大限度地獲取了自然界中的真如能量,達到天人合一、內外身心充分融洽,精氣神相依轉化,從而生發出大無外、小無內的混元(陰陽環抱的太極)現象,這樣全身的精力和物質力量逐漸凝結聚集,就出現了舍利子。
這種說法,有點神乎其神,無法令人信服。根據研究,舍利子的成分跟焙燒以後的膽結石或腎結石的成分很相似,因此“舍利子”很可能是焙燒以後的結石。可為什麼高僧體內的結石特別多呢?有人提出,由於佛門僧人長期都是素食,攝入大量的纖維素和礦物質,經過人體的新陳代謝,極易形成大量的磷酸鹽、碳酸鹽等,最終沉積於體內形成了結晶體。不過,吃素食的人這麼多,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舍利子。
舍利子發光
事實上,舍利子不同於我們所說的膽結石、腎結石等病理現象,因為我們還從未發現哪個結石病患者的遺體火化後,骨灰裏發現有舍利子。再說,留有舍利子於世的高僧,多數都是身體健康、壽終正寢的老人,並非大病在身的患者。
這確實是一件科學無法解答的奇事。有趣的是,在一些寺院相繼出現“舍利子”半夜發光的奇跡。漆黑的夜晚,寺院中的“舍利子”竟發出熒熒的磷光,顏色各異。一些篤信佛教的人認為,修行程度的高低、悟道是否徹底,決定其在佛教世界中等級的高低。也有人認為,因為舍利子中含有鈣金屬,而金屬受到光的照射時一般都會有光澤,所以當有光照射到舍利子上時,就會發光。
愛聽音樂的胎兒
音樂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它不分國界,是最好的溝通交流方式。同樣,對於還在媽媽肚子裏的寶寶來說,也是如此。有人曾做過一個試驗,給懷孕的媽媽們聽音樂,在2分鍾後,媽媽們的心跳加快了。如果在孕婦的腹部位置放音樂給胎兒聽,5分鍾後,胎兒也會心跳加快,而且對音樂的高調和低調都有不同的反應。
一般來說,胎兒都比較喜歡接受低緩、委婉的音樂,不願意接受尖、細、高調的音響。據說,有人給6個月的胎兒用絲竹樂器演奏歡暢、輕柔的樂曲時,胎兒就會在腹內進行安詳、舒適的蠕動。在他出生後,每次聽到同類樂曲時,他還是會高興得手舞足蹈。
胎兒的感覺
你可能以為,胎兒是沒感覺的,其實這是不對的。胎兒不僅能聽到聲音,還能看見東西。在胎兒睡覺或變換姿勢時,他的眼睛也會跟著移動。比如說,當一束光照在媽媽的肚子上時,胎兒就能感覺到,他會把小臉朝向光亮的地方,並睜大眼睛,不可思議吧。
此外,大約4個月的胎兒,舌頭上就有味蕾了,這也讓他變得更加挑剔,特別喜歡甜味,而開始討厭苦味。慢慢地,他也有了觸覺:如果小腳丫被碰,他會把腳丫張開,像把小扇子;如果小手被碰,則會握起小拳頭。
調皮時做鬼臉
等胎兒三四個月大時,他已經有了排尿功能,可不像已經出生的嬰兒,可以自由地隨意大小便,這該怎麼辦呢?原來,一旦有了尿液,它們就會積存在自己的小膀胱裏。研究發現,7個月大的胎兒每小時大約排尿10毫升。隨後,這些尿液和其他代謝廢物通過母親的胎盤輸送出去,也就是胎兒排泄尿液的通道。
胎兒長到8個月大時,已十分“能幹”了。他不僅能打哈欠、抓東西、吮吸手指、伸胳臂、蹬腿和伸懶腰,還會微笑、皺眉頭,甚至做鬼臉,很可愛。也許你會問,這些是真的嗎?當然是真的,這些都是通過超聲波得到驗證的。用超聲波掃描觀察母親腹部的胎兒,在電視屏幕上就可以看清他的一舉一動。
第一聲哭泣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從第一聲哭泣開始的。你一定很奇怪,這是怎麼回事呢?還是聽我慢慢道來。當你還在媽媽肚子裏孕育時,你的肺是癟的,裏邊沒有一點兒空氣。而且,肺裏還灌滿了水,這些水就是醫生們所說的“肺液”。
可是,等到你要出生時,就會有很多問題。第一,必須先把肺液全部弄走,否則空氣就無法正常進入。第二,要讓癟癟的肺張開,這就需要嬰兒吸氣才行,也就有了第一聲哭泣。研究發現,嬰兒在第一次哭泣時,吸氣都很用力,吸力大,這樣進入肺裏的空氣就會比較多;接下來他們再用力呼氣,從而把肺裏的小泡泡裏的水往上趕。這樣經過幾次呼吸,肺裏的水基本上就被排除幹淨了,呼吸係統也開始正常運轉,其他係統也開始工作。
音樂的奧妙
據說,在澳大利亞曾有36名孕婦每天到醫院,按時接受音樂胎教,也就是欣賞音樂。經檢查,降生後的胎兒神經係統發育良好、體格健壯、智力優良,反應也特別敏感。10年後,經過追蹤觀察,其中有7名兒童獲得音樂獎,2名成為舞蹈演員,其他孩子的成績均為良好,並且無一人有不良行為。這樣看來,音樂確實是一種促進胎兒智、體健康的有效方法,值得借鑒。
太空進食沒胃口
你想遨遊太空嗎?或許每個孩子都有這個夢想。由於宇航事業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征服太空,更多的航天員進入了太空。那太空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你一定很想知道吧。
對航天員來說,置身茫茫宇宙,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可讓人難堪的是,有的航天員會抱怨自己的食物,說味道不佳,也沒有什麼胃口。甚至有人說,吃了許多種東西,都沒有品
出這些食物的滋味。要知道,太空食物可不像一般食物,它可是經過專門設計的,具有豐富的營養,難道是航天員們搞錯了?
味覺的來曆
先讓我們來看看味覺。事實上,酸甜苦辣都是靠味覺感受的,據說味覺也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平時,食物一入口,我們就能分辨出食物的味道,這種感覺除了與人的味覺器官有關外,還與食物的風味有關。事實上,味覺是食物中的呈味物質刺激口腔舌頭上的味蕾,並通過味覺神經將信號傳入大腦產生的。研究發現,每個成年人身上,光味蕾就有一萬多個,而每個味蕾又含有許多味覺細胞,可謂無孔不入。一旦食物中的呈味物質與味蕾上的味覺細胞接觸,兩者就會產生味覺,並把感受到的化學信號,由神經係統迅速傳給大腦。
太空味覺之變
知道了味覺是怎麼回事,那太空的航天員是怎麼了,為什麼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呢?是食物沒有地麵上的豐盛嗎?其實不是,太空食品供應充足,又營養豐富,最終原因並不在食品上,可能是航天員的味覺失調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科學家分析,在太空中的失重條件下,人體內的血液會向上流動,使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影響味覺,或者是因為看不到食物的顏色
,聞不到食物的氣味影響味覺。為了有個好胃口,美籍航天員王贛駿搭乘航天飛機到太空,他的太太總會做一道他最愛吃的炒羊肉,這道菜也被命名為“王太太炒羊肉”。至今,對於奇怪的太空味覺現象,科學家們也隻是猜測,還有待於進一步去研究。
太空中的宮保雞丁
雖說在太空中,航天員的味覺有所變化,可並沒有影響他們獲取營養。據說,在神舟七號飛船上配備了5天的食物,每人每天的食物約為1.2千克。因為工作緊張,3名航天員需要輪流吃飯,而加熱1個人的一餐飯,大約需要半小時。
值得一提的是,神舟七號的太空食譜更加豐富,有近80個品種。除了先前的主食、副食外,還增加了一類軟罐頭包裝的副食,相當於平常的炒菜。用新方法製作的“宮保雞丁”,據說與地麵上的色澤、味道十分接近。不僅如此,航天員還可以享受到一些冷凍水果和十幾種飲料,而且搭配有各種作料的調味包。所以說,航天員大可不必為太空味覺過多地擔心。
體內藏個“鍾”
冬天來臨,天氣變冷時,大批的候鳥就會紛紛向南飛去,尋找越冬的棲息地。第二年春天,它們又結伴飛回久別的故鄉。你可能覺得,這沒什麼特別,可經過長期觀察,人們發現候鳥每年回歸的時間總在一個確定的時間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