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建築雕塑1(2 / 3)

為文成公主所建

布達拉宮不僅是藏式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這樣宏偉的宮殿是為誰而建的呢?鬆讚幹布是藏族曆史上的大英雄,他統一了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公元640年,鬆讚幹布派使者祿東讚到長安,向唐朝提親。

開始,唐太宗沒有同意。鬆讚幹布並沒有氣餒,依然派使者再次提出請求。唐太宗為鬆讚幹布的誠意感動,最後把文成公主嫁給了他。第二年,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讚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不料,鬆讚幹布早已在邏些城(今西藏拉薩)等候了。鬆讚幹布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沒有通婚上國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為妻,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築一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後代。”

高原聖殿

不久,布達拉宮就建成了。宮殿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堅實墩厚的花崗岩牆體,鬆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經幡,交相映輝,紅、白、黃三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築、層層套接的建築型體,都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被譽為高原聖殿。

宮內有卷帙浩繁的經書,有用金水寫的,有用銀水寫的,還有金銀凸字。最珍貴的當數八寶七彩《丹珠爾》,八寶是指用黃金、珍珠等八種寶做成的顏料寫成,呈現七種顏色。貝葉經從印度傳入,最早的有5000年的曆史,布達拉宮藏有完整的100多函卷。大殿中,高懸著乾隆皇帝所賜的“湧蓮寶地”匾額。此外,這座大殿還保存著康熙皇帝賜的大型錦繡幔帳一對。在十三世達賴的經堂和臥室裏,環列著幾十柄青色的玉如意,壁龕裏有檀香木雕的五百羅漢。

海拔最高的宮堡式建築

“布達拉”是梵語的音譯,是舟島的意思,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因此,布達拉宮俗稱“第二普陀羅山”。布達拉宮海拔3700米,共13層,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築群。

在布達拉宮的半山腰上,有一處約1600平方米的平台,這是曆代達賴觀賞歌舞的場所,名字叫“德陽廈”。從這裏沿著扶梯而上,經達鬆格廓廊道,便到了最大的宮殿——東大殿。達鬆格廓廊道四壁繪滿壁畫,其中東壁上醒目地繪著唐都長安的示意圖和唐太宗五難吐蕃特使的故事。據史料記載,從1653年清朝順治皇帝以金冊金印敕封五世達賴起,達賴轉世都必須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冊封,並由駐藏大臣主持坐床、親政等儀式。

妙妙果味派

小布達拉宮

在河北承德有一處建築,被稱作“小布達拉宮”,是仿西藏布達拉宮而建的藏式寺廟,這就是普陀宗乘之廟。“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建於乾隆年間,是乾隆慶祝自己60壽辰和母親皇太後80壽辰而建的。這座寺廟最大的特點就是其藏式風格,建築既有西藏布達拉宮的特色,又不完全雷同。乾隆當朝時,微型克隆了許多布達拉宮的名勝景點,也因此得名。

152-153 大雁塔的故事

在西安南郊,矗立著一座馳名中外的古塔,這就是位於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你知道嗎?在一百多年前,隻要你登上古塔,就可以俯瞰全城的景色,可現在它已淹沒在周圍的建築中。即使如此,古塔的風采依舊,現已成為古城的象征。

大雁塔平麵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有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麵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麵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或許你會問,大雁塔是如何得名,又有什麼故事呢?還是一起去看看吧。

和唐僧的關係

說到大雁塔的得名,和大唐高僧玄奘有關。相傳,玄奘在印度取經時住在一座大乘佛寺內。印度佛教分大乘、小乘兩派,大乘吃素,小乘吃葷。玄奘所在的這座寺院附近有一座小乘寺。一天,小乘寺的僧人饑腸轆轆,沒有午飯可吃。

這時,一個和尚看見有大雁飛過,隨口說道:“今天我們沒飯吃,菩薩大慈大悲,一定不會忘記我們的。”話音剛落,隻見領頭的大雁折翅墜地,摔死了。僧侶們以為菩薩顯靈了,異常感動,後來全寺再也不吃肉了,改信大乘佛教。此外,僧侶們還在大雁著地處,修建了一座塔,取名“雁塔”。回到長安後,玄奘照印度“雁塔”的樣式,修建了大雁塔。不久,人們在長安薦福寺內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加以區別,人們把慈恩寺內的塔稱做大雁塔,薦福寺塔稱做小雁塔,流傳至今。

雁塔題名

雁塔修建在慈恩寺內。慈恩寺是當時的皇家寺院,玄奘建造雁塔,是為了貯藏和保存從印度帶回的經卷和舍利。然而,真正讓大雁塔馳名的要數始於唐代的“雁塔題名”。原來,唐代實行科舉取士,考中進士的人會先在曲江池舉行宴會,也就是人們說的“曲江會”。隨後,這些進士會被集中到慈恩寺,並在大雁塔下題名。

隻見這些進士會在一張方格紙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籍貫,推選其中一人寫一篇文章,附在後麵,然後再刻在大雁塔的石碑上。為此,慈恩寺裏還專設有題名屋。由於進士科十分難考,所以唐代以及其後考中的進士,都以此為榮。像我們熟悉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在27歲考中進士後,來到大雁塔下題名,還寫了兩句著名詩句:“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曆經風雨洗禮

如果你有幸來到西安,大雁塔是絕對不能錯過的。需要說明的是,現在人們看到的大雁塔,並不是一開始的模樣。大雁塔最初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也就是公元652年,初建時采用的磚表土心,共五層,呈方形。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寺塔,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偉的佛寺。

武則天當政時,大雁塔采用青磚,改修成方形閣樓式的七層,登塔時的攀梯也改為盤道。至唐代宗大曆年間,塔又改建為十層,後由於戰亂剩下七層。明朝時期,大雁塔再次遭到破壞,所幸有人在外表加砌麵磚,給予保護,也就是現在人們看到的雁塔。有趣的是,曆史上長安曾發生過幾次大的地震,可大雁塔卻依然屹立不倒,隻是稍微有些傾斜,難怪有人稱它為中國的“比薩斜塔”,真是不簡單。

妙妙果味派

大雁塔地宮

據記載,玄奘取經歸來後,帶回大量舍利、梵文真經以及八尊金銀佛像。為了供奉和珍藏這些寶物,經朝廷批準,玄奘親自設計建造了大雁塔。可直到現在,玄奘所帶回的珍寶到底珍藏在哪裏,卻無人知曉。有專家認為,古塔地下一般都有地宮,大雁塔地下肯定也有千年地宮,隻是大雁塔地宮尚未發掘。不難推測,大雁塔下的地宮裏很有可能藏有稀世珍寶。

154-155 敦煌莫高窟

佛教起源於印度,公元50年左右傳入中國。這以後,佛教飛速發展,洛陽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最早的寺院之一。此外,比較有名的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其中以莫高窟最為有名。

莫高窟地處甘肅西部戈壁沙漠上的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國的第一站,這裏眾多的藝術珍品令世界驚奇。那麼,是誰發現了這座藝術寶庫,又讓它得以麵世的呢?

王道士的發現

去過敦煌的人,一定知道王圓籙。他出生在陝西,因為家鄉連年災荒,被迫外出謀生,流落到了甘肅酒泉。在此期間入道修行,來到了荒涼偏僻的莫高窟,後來人們就稱他為王道士。 1900年的一天,王道士正在清理洞窟中的積沙時,意外發現北側甬道壁上的小門,當他打開門後,發現一處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裏麵是從十六國至北宋以前的曆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從其中的有關文書推斷,藏經洞很可能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準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流失海外的文物

藏經洞發現後,王道士想到經文的重要性,徒步50裏前往縣城,找到當時的敦煌縣令嚴澤,並拿出藏經洞中的兩卷經文給他。誰知這個縣令糊塗無知,把兩卷經文隻當作是廢紙就此了事,此後接連幾次都沒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視,未能加以保護。

相反,藏經洞卻許多西方考古學家和探險者,以極低的價格買走了大量珍貴典籍和壁畫。其中就有著名的英國考古學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他在1907年找到王道士,說願意幫助興修道觀,被允許進入藏經洞揀選文書,以200兩銀兩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又低價購得570段敦煌文獻。現在,約1.37萬件藏品藏於大英博物館,可謂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此外,還有精通漢學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他也以低價購買了1萬多件堪稱菁華的敦煌文書,後來大都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悲哀。

最大的美術史畫廊

直到1909年,清政府才意識到敦煌文物的重要,責令甘肅和敦煌地方政府馬上清點藏經洞文獻,並運送進京,豈知有多少文物已流失海外。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不可否認的是,敦煌莫高窟是建築、彩塑、壁畫的統一體,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美術史畫廊。彩塑是洞窟的主題,有浮雕、高浮雕和圓雕三種。在長1618米的石窟畫廊崖壁上,共有492個洞窟,有壁畫4.5萬平方米,塑像2415尊。壁畫以《飛天》最為引人注目,到處可見漫天飛舞的天女,現在敦煌市的城雕就是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形象。畫家以獨有的曲折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象世界,展現出我國古代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偉大。

妙妙果味派

石窟寶庫

除了莫高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都是中國石窟藝術的寶庫。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是北魏時期開鑿。這裏所雕鑿的佛像變化萬千,神態各異,有的高大魁梧,有的體態安詳。其中,有一主佛高16.8米,左右兩個佛在大佛的耳洞裏,堪稱雲岡石窟的代表作。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鑿刻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佛像有10萬尊,最大的佛像高達17.4米,最小的隻有2厘米。

156-157 世界第一大佛

你聽說過世界第一大佛嗎?如果你從樂山河濱“福全門”處向遠處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見仰睡在青衣江畔的巨佛,隻見他身材魁梧,對映著湍流的河水。這就是位於我國四川省樂山市東,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彙合的地方,大約距成都160千米,背靠淩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佛像——樂山大佛。

根據有關專家介紹,樂山大佛開始鑿刻於公元713年,曆時90年才建成。整個大佛高71米,難怪被人們稱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1996年,峨眉山和樂山大佛一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帶來幸福的佛

樂山大佛是一尊佛,確切地說是一尊彌勒佛。佛經認為,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在武則天當政時期,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疏》,說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登上了帝位。由於皇帝大力提倡,全國掀起了塑鑿彌勒佛的風氣。

而大佛的修造恰好距武則天當政時期不遠,難怪修造大佛的海通和尚,會選擇彌勒佛。然而在五代時期,一位名叫契此的和尚麵帶微笑,挺著個大肚子,並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幫助一些窮苦人家,受到百姓愛戴。據說他去世前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大家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所以後來寺廟裏的彌勒佛變成了契此的形象。

最大的石彌勒佛

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如果你來到這裏,會發現大佛神態肅穆,雙手撫膝正襟危坐,造型莊嚴,設計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