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建築雕塑1(3 / 3)

大佛頭與山齊,腳踩大江,身體通高71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麵可圍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10餘米,手持戈戟、身著戰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堪稱一大自然奇觀。

大佛之謎

從大佛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免不了遭受風雨侵蝕。這是因為雕刻大佛的岩石是紅砂岩,質地疏鬆、容易風化。讓人們吃驚的是,在樂山大佛內有非常巧妙的排水係統,它位於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麵,使佛像不致為雨水侵蝕。

這的確讓人難以理解,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排水係統。尤其是在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仔細一看是腐朽了的木泥。也就是說,長達7米的佛耳並不是原來的岩石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呈品字形。這足以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頭襯托,外飾錘灰而成。這到底是唐代修造時所做,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現在已成了謎。

妙妙果味派

“福全門”之謎

有人說,要想看到樂山大佛的身形,最佳位置隻有一處,這就是人們說的“福全門”。除此以外,其他任何一處觀賞的效果都不是最好,不是看上去身首異處,就是佛頭不清或佛身不全。難道是有什麼玄機?是以“福”喻“佛”,其寓意指唯在此處,才可觀賞到巨佛全身的“佛全門”,這還成了個未解的謎團了。

158-159 胡夫金字塔

如果說到金字塔,幾乎沒有一個人不為之感歎。人們很難想象,在5000多年前的埃及,在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人們為什麼要建造金字塔呢?

事實上,這與古埃及最高的統治者法老有關。法老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他們幻想死後成神,在另一個世界依然能統治世界。於是,他們死後的遺體被取出內髒,浸以防腐劑,填入香料,將屍體長久保存,製成木乃伊。而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也是為了更好地存放木乃伊。

最大的金字塔

在尼羅河下遊兩岸的沙漠裏,密密麻麻地布滿了70座金字塔,其中規模最大、最高的非胡夫金字塔莫屬。胡夫是埃及古王國第四王朝的君主,極其殘暴,在他當政期間,不顧百姓死活,為自己建造了最大的金字塔,也被稱做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堪稱金字塔建築的巔峰之作。

胡夫金字塔高146.95米,由於長時間的風雨侵蝕,現在隻有137米。四方形的塔基每邊長230米,一個人繞塔步行一周大概需要20分鍾。據科學家研究分析,整座建築耗費巨石230萬塊,最大的石塊重達幾十噸。除了外觀,它的內部也極其巧妙,有國王墓室、王後墓室和地下墓室,裝飾有大量雕刻、繪畫作品,簡直就是一座“地下宮殿”。

難以想象的金字塔

一直以來,人們對金字塔的結構以及如何建造存有疑慮。按照當時的技術,他們能建造如此規模宏大又極其精致的建築,真是不可思議。

值得一提的是,建造金字塔所用的石塊都經過精細的磨切,表麵十分光滑平整。全部石塊都是自然堆砌的,石塊和石塊之間沒有使用粘合劑,完全是依靠石塊本身的重量相連,而且異常堅固,即使現在的建築,也做不到這樣精確的程度。特別是這麼多的石塊究竟是如何搬用呢?以胡夫金字塔為例,用石上百萬塊,每塊石頭平均有2000多千克重,最大的有100多噸。何況在當時並沒有大型機械,而從建造地到采石場至少也有幾百公裏,無吊車裝卸,也無輪車運送,這的確令人費解。

外星人的建築

有科學家認為,人類是不可能建造金字塔的,隻有外星人才有這樣的能力。他們經過計算還發現,通過開羅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經線把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它們的陸地麵積是相等的。

不僅如此,要是延伸胡夫大金字塔底麵正方形的縱平分線至無窮則為地球的子午線,穿過胡夫大金字塔的子午線,正好把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分成均勻的兩半,而且塔的重心正好坐落在各大陸引力的中心。把大金字塔底麵正方形的對角線延長,恰好能將尼羅河口三角洲包括在內,而延伸正方形的縱平分線,則正好把尼羅河口三角洲平分。這種巧合,大概是外星人建造金字塔的用意。不過,事情真實與否,不得而知。

妙妙果味派

獅身人麵像

在巴黎埃菲爾鐵塔建成前,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除了壯觀的胡夫金字塔,比胡夫金字塔稍小的一座塔不能不提,這是胡夫的兒子哈夫拉的金字塔,比父親的塔低了約8米,被稱為埃及第二大金字塔。在它的旁邊,有一座用整塊天然大巨石鑿成的獅身人麵像,也是古埃及的一大奇觀。

160-161 巴比倫空中花園

你一定聽過巴比倫吧,它可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現在,它到哪裏去了呢?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千米處,位於幼發拉底河下遊的巴比倫城,就是5000多年前古巴比倫王國的都城所在。提到巴比倫,你先想到的是什麼?是巴比倫通天塔,還是空中花園?它們可都是舉世聞名的建築。

尤其是空中花園,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話說回來,這些建築是真有其事,還是人們的隨意猜測,還是讓我們去探個究竟吧。

愛情城堡

關於空中花園的來曆,有一個傳說。相傳公元前614年,巴比倫王國國王去世了,新的國王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他娶了一位美麗的女孩做了王後。王後名叫賽米拉斯,是米底國的公主。婚後,賽米拉斯深得國王的寵愛。

可時間一長,王後卻悶悶不樂,一天天消瘦下去。國王不知道王後怎麼了,一天他偷偷地躲在賽米拉斯身後,卻聽王後說道:“我的家鄉山巒疊翠,花草叢生。而這裏到處是平原,連個山丘都找不到,我多麼想見到家鄉的山嶺和盤山小道啊!”原來公主是思念家鄉了。於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命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區的景色,建造了一座階梯花園,上麵種上各種名貴樹木和奇異花草,花園不僅有山間小道,還有潺潺的流水。等它建成後,王後也不再憂愁了,花園也被人們稱為“愛情城堡”。

水往高處流

曆史上真有空中花園?直到現在,考古學家也沒找到它的準確位置。不過,根據記載,空中花園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個四角錐體的層層加高的台式建築,共分為上中下三層,每一層平台就是一個花園。台階上種植有樹木,河水從花園旁的人工河流下來。

花園建在很高的地方,如何給花木澆水呢?這就是巴比倫人最聰明的地方,他們發明了一套供水係統。巴比倫一帶雨水並不多,隻有依靠河流。聰明的巴比倫人靠自己的智慧,設計出一種機械的提灌設備,與現在的水泵原理十分相似。也就是說,隻要人不停地推動連緊齒輪的把手,地下水就能被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過灌溉係統,澆灌每一處花草樹木。

巴別通天塔

說完空中花園,再來認識一下與它齊名的通天塔。通天塔又叫巴別塔,據說是巴比倫古城裏一座供奉主神馬爾杜克的神廟。塔的頂端是神殿,有一條直梯可以直通神殿。馬爾杜克是巴比倫的守護神,祭司敬神時會登上塔頂,在樂聲中祭拜。

我們很難想象,在數千年前,人類就可以修建如此壯觀的建築。通天塔共有7層,高約90米,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建在多層巨大的高台上。尤其是在塔頂,還修建有供奉馬爾杜克的神殿,而塔的四周是倉庫和祭司們的住所。令人遺憾的是,在公元前539年,這時尼布甲尼撒二世已經死去,整個巴比倫城被波斯攻陷。其後不久,巴別塔就被毀掉,直到現在變成了一片廢墟,不能不讓人感慨。

妙妙果味派

巴比倫古城城門

巴比倫古城的大門叫典禮門,高4米多,寬2米左右。門的上部是拱形結構,兩邊和殘存的城牆相連,門洞兩邊的牆上有黃、棕兩色琉璃磚製成的雄獅、公牛等圖案,建築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毀巴比倫古城時,隻有這座城門幸存下來。經過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城牆已坍塌,隻有這座城門保存了下來。

162-163 古羅馬鬥獸場

羅馬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如果來到這裏,你會在今天的意大利羅馬市中心,發現一座與現代大型體育場類似的建築。雖然曆經千年,損毀嚴重,可依然能從中看到古羅馬帝國輝煌的建築成就。

這座建築就是聞名世界的古羅馬鬥獸場,也稱大競技場或大劇場。它是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由4萬名戰俘用8年時間建造起來的,是當時最大的圓形角鬥場,現在隻剩下殘存的遺跡。接下來,讓我們先從認識羅馬開始吧。

母狼乳嬰的傳說

關於羅馬的來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公元前七八世紀,羅馬國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奧篡位驅逐,其子被殺死,女兒西爾維婭與戰神馬爾斯相愛,婚後生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雷莫。

得知這一消息的阿姆利奧,先處死了西爾維婭,又把兩個孿生兄弟放入籃筐,拋入台伯河裏準備淹死。誰知籃筐沒有沉沒,反而漂到河邊,遇見一隻母狼。母狼將兩個孩子銜走,並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他們,後被獵人養育成人。兄弟倆長大後,靠智慧殺死了阿姆利奧,並迎回外祖父努米托

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贈給他們建新都。後羅慕洛私定城界,殺死了雷莫,並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慢慢演化為“羅馬”。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後定為羅馬建城日,並將“母狼乳嬰”圖案定為羅馬市徽。這就是著名的“母狼乳嬰”的故事。

大角鬥場

羅馬城建成後,經過幾個世紀的征戰,羅馬人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當然,這離不開羅馬人好鬥的習性,而羅馬鬥獸場就是其中的體現。大角鬥場原名“弗拉維露天劇場”,建於古羅馬的弗拉維王朝時代,由維斯帕先大帝始建於公元72年。維斯帕先是弗拉維王朝的開創者,他統一了帝國,並開始著手大型建築的營建。而鬥獸場就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後,為慶祝勝利和顯示國力,強迫當時的戰俘修建而成。

可以說,鬥獸場是當時最頂尖、最偉大的建築奇跡。它的平麵上呈橢圓形,繞場邊一圈為520多米,整個場地可以容納觀眾5萬—8萬人。正中央是一塊用於角鬥的沙地,其中有一道高牆將角鬥場與觀眾席分隔開。

鬥獸場觀眾席

鬥獸場專為野蠻的奴隸主看角鬥而造。這些角鬥士來自奴隸和罪犯,他們的使命就是相互格鬥或與野獸角鬥,供奴隸主取樂。據專家介紹,至今已有70萬人在鬥獸場中喪生,其中有角鬥士、罪犯、士兵、普通平民、婦女,甚至還有兒童。

在近兩千年前,古羅馬人就設計出了令今人歎為觀止的建築。它的四周觀眾席有60排座位,是逐漸升高的台階,每隔一定距離有一條縱向過道,呈放射狀分布於觀眾席的斜麵上。觀眾席分為5個區,底層一個區是皇帝、貴族、騎士階層的座位;二層是第二區,為結了婚的公民的市民席;最高層也就是第三區,是平民區。第三區上部還有一層,是專為婦女設計的,座椅為木製。再往上是較大的平台,可供觀眾隨意站立觀看表演。

妙妙果味派

羅馬公共浴室

在很久以前,古羅馬人就開始享受公共浴室了。有趣的是,羅馬的公共浴室是男女共用的,中午前後是女性使用,下午留給男性使用。一般來說,人們在洗浴前會先進行熱身,比如跑步、做體操等,每個浴室都有從事這些活動的場地。不僅如此,公共浴室有熱水區、溫水區、冷水區,人們會先進熱水區,然後到溫水區,最後到冷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