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的音樂。
一、國家音樂機構的建立
經過長期激烈的兼並戰爭,秦滅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了專製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朝。秦始皇每滅一諸侯國,便在秦都鹹陽仿建其宮室,並將“所得諸侯美人(包括歌舞樂伎)、鍾鼓以充入之”。(《史記秦始皇本紀》)“後宮列女萬餘人,氣衝於天”,中有“幼妙寵麗”的宮女侍者千餘人“作倡優戲”,每日為秦始皇彈唱歌舞。秦始皇“縱酒後宮”,輪流在各宮淫樂。但從客觀上講,京都又成為全國樂舞藝術彙集的中心,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秦朝設立了各種適合大一統需要的國家機構,其中有“奉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和雅樂。又有“少府”,下轄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是“樂府”。樂府專管“共(供)養”皇帝的音樂(俗樂)。1977年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區出土了一件錯銀鈕鍾,鈕上鐫刻篆書“樂府”兩字,表明它是樂府裏的樂器,證明樂府始建立於秦。漢朝初期,宮廷也設兩種樂舞機構,名稱、性質與秦相同。
二、俗音樂的盛行
漢初統治者,從漢高祖起上下多楚人,愛好故鄉風物及音樂。楚漢相爭最後一戰,“四麵楚歌”使項羽軍聞而大敗。漢高祖即位返鄉,擊築高歌自作之《大風歌》,曲調也是楚聲。皇宮中楚歌楚舞不絕,如劉邦就曾自唱“楚歌”而戚夫人為之跳“楚舞”。漢初民間樂舞(俗樂)很盛行,史稱“是時鄭聲尤甚”,皇親國戚淫逸過度,“至與人主(皇帝)爭女樂”。(《漢書禮樂誌》)他們“目極角抵之視,耳窮鄭衛之音”,有的姬妾數十數百,僮奴數百數千,家中“羅鍾磬、舞鄭女,作倡優,狗馬馳逐”,極盡人間奢華。在這樣的風氣下,宮廷雅樂隻是虛有其表,“常禦及郊廟皆非雅聲”。大力複古的河間獻王劉德,獻上他收集到的雅樂,但奉常大樂(後改大予樂)盡管留存並加排練,卻不常用。至於宮中“掖庭材人”(宮中女樂)和上林苑樂府,則“皆以鄭聲施於朝廷”。(《禮樂誌》)秦雖始設樂府,但“秦缺采詩之官,歌詠多依前代”。漢初樂府,因循秦代,“習常隸(同肄,學習)舊而已”。(《史記樂書》)真正的樂府歌詩從漢武帝開始。漢武帝在定郊祀禮樂時重建樂府,擴大了編製,達800多人,又拜著名音樂家李延年為協律都尉領導樂府。漢武帝還命廣泛采集民間音樂舞蹈以體察民情,並以此作為漢樂府的一項重要職責。漢樂府遂有了“趙、代、秦、楚之謳”。李延年將司馬相如等數十位文學家創作的歌詞配合樂府俗樂,在宮廷郊廟祭祀、宴會,禮儀及軍中演奏。後代便把在樂府中和過樂的歌詩稱為“樂府”,以別於未曾入樂的“詩”或“徒詩”。樂府在漢成帝時“倡優伎樂”達1000多人,樂人有明細的分類,除演員外甚至還有樂器製造工匠。但在公元7年,漢哀帝以樂府中“鄭聲興”為由,裁減441人,使樂府漸趨衰弱。不過樂府的機構和樂府詩歌,在曆史上一直長期存在並且影響深遠。漢樂府音樂有歌曲(如相和歌)、舞曲(如《巴渝舞》、《公莫舞》、《鐸舞》等“雜舞”)、散樂(百戲、俳優、雜伎等)、“四夷樂”(如北狄樂)、鼓吹樂等。漢代以來也按其用途劃分的,如《隋書音樂誌》中就說漢代“樂有四品”:(一)大予樂:郊廟上陵所用(二)雅頌樂:辟雍享狩所用(三)皇門鼓吹樂:天子宴群臣所用(四)短簫鐃歌樂:軍中所用
三、鼓吹樂
一種以擊樂和吹管樂為主、兼有歌唱的器樂合奏。有人認為它來源於秦漢之際之“北狄樂”。據說秦末班壹避內地兵亂,定居西北少數民族中,他的遊獵隊伍中就已出現“鳴笳(一種少數民族吹管樂器)以和簫聲”的鼓吹樂。但也有人認為秦漢以前中原早有“鼓樂”、“吹樂”及軍中“愷樂”等音樂形式,它們是鼓吹樂產生的基礎。漢武帝時,樂府組織各地土樂之“鼓員”、“吹鼓員”、“倡(唱)員”而成的龐大樂隊,就是最早的鼓吹樂。隨漢代疆域的開拓,少數民族和國外音樂輸入,經李延年等加工改造,鼓吹樂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鼓吹樂使用鼓、鐃等擊樂器和簫、角、笳、橫笛等吹管樂器。演奏形式比鍾磬樂輕便靈巧。它的樂曲、歌曲與相和歌等民間音樂關係密切,如用作軍樂的鼓吹曲中仍有《上邪》、《紫騮馬》等愛情歌曲和反戰歌曲。若按用途分,鼓吹樂有以下幾類:(一)黃門鼓吹。用作天子飲膳宴會的“食舉樂”及天子出行儀仗的“鹵簿樂”。(二)騎吹。王公貴族車駕出行時,隨行的儀仗音樂。用鼓、鞀,簫、笳、角等於馬上演奏而得名。(三)短簫鐃歌。軍樂,主要用於社、廟祭祀及“愷樂”(凱旋樂)、校獵等盛大活動。(四)橫吹。隨軍演奏,朝廷常以之賞賜邊將。有文獻指出橫吹原先也叫鼓吹,後來“有簫、笳者為鼓吹,用之朝會,道路,亦以給賜”,而“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據說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即是橫吹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