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中國樂譜
有音樂的傳習、交流,就一定有記錄音樂旋律、節奏和技巧的樂譜。對於先秦時代的古樂譜,我們隻能寄希望於今後的考古發掘。漢代樂府在收集和整理民歌的過程中,已經使用了一種叫“聲曲折”的記譜法。《漢書藝文誌》中有《河南周歌詩》七篇、《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等,可能就是當時民歌的歌詞集和曲調集,這種依照音高實際描繪的曲線譜,如實而形象地反映了聲調的抑揚頓挫。我們把現代的線譜豎直,再連接每個“豆芽點”(符頭),所得的線條與這種“聲曲折”譜近似。這是古今中外文化相通的例證。在敦煌曾發現過我國最古老的樂譜,即上有“元嘉二年”(152年)題款的東漢木簡樂譜殘片。這是1920年在敦煌縣古玉門關外沙灘中揀到的一組漢簡中的一枚。據專家考證,它與現存日本的《天平琵琶譜》,石大娘所傳《五弦琴譜》屬於同一類樂譜,而要比它們早五百多年。現已譯成現代樂譜,用琵琶演奏,曲調優美古樸,這是與漢代聲曲折截然不同的文字譜。由於存在不少疑點,現在尚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唐代以前有一種琴曲專用的文字譜,用文字記述彈琴的指法和弦法,現存世的有《碣石調幽蘭》譜。唐代曹柔首創減字法,將文字譜簡化、縮寫為減字譜,為我國流傳久遠的工尺譜形成奠定了基礎。唐代中葉,民間出現用漢字偏旁、部首、筆劃作為符號,以表示演奏指法、樂曲音位的記譜法,稱為“燕樂半字譜”。敦煌唐人琵琶譜(又稱“唐人大曲譜”)屬於這個係統。該譜為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年)的抄本,原藏莫高窟千佛洞,1907年被法國人伯希和掠去,現藏巴黎國立圖書館。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楊蔭瀏先生和日本林謙三先生在樂譜破譯上作出過重大貢獻,現在,年輕的專業工作者也有不少突破。工尺譜一般認為由“燕樂半字譜”之一“的管色譜”發展而來,由“上”、“尺”、“工”、“凡”、“六”、“五”、“乙”(或一)組成。相當於do、r、i、、so、、si七音,高八度末筆上挑或加“亻”旁,低八度除六、五、乙改用合、四、一外,餘均在末筆下撇。工尺譜的調號有上學調()、尺字調(C)、小工調(D)、凡字調()、六字調()、五字調(正宮調G)、乙字調()等標記。其中又以小工調、正宮調、尺字調、乙字調等最為常用。工尺譜的節奏符號稱“板眼”。“板”指強拍,“眼”指弱拍,共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散板、流水板及加贈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傳世的點板譜,以沈,王景編的《 南九官譜》為最早。《南九宮譜》主要是記錄南曲音樂的工尺譜。薑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宋代俗字譜、271衣工尺譜等,都屬工尺譜係統。另有一種二四譜,流行於廣東潮州、福建漳州地區。這是一種弦樂器的記譜法,是弦索譜之一。用二、四、八等數字表示弦高和音階。但清乾、嘉年間出現的《弦索備考》,也是用工尺譜記寫的管弦樂總譜。譜集共十三首樂曲,所以又稱“弦索十三套”。其中《十六板》的總譜包括琵琶、三弦(弦子)、胡琴、箏等六個分部,已含有複調因素。這是工尺譜發展的頂峰。但是,傳統的繁瑣而落後的記譜法,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就漸漸被日本、歐美的簡譜和線譜所替代。
十六、西方音樂的傳入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基督教的傳入和歐洲移居我國人員的增多,特別是教會學校的興辦,在客觀上起了更廣泛地傳播西洋音樂的作用。1839年,美國傳教士馬禮遜在澳門新式學堂中開設的音樂課,可以說是我國近代音樂教育的開始。教會的讚美詩、初級鋼琴作品和歐洲資產階級社交活動中的一些音樂小品,也接踵而來。1872年基督教傳教士狄就烈在上海華美書館出版《聖詩譜》,載有三百六十多首讚美詩的樂譜,並附有樂法啟蒙、五線譜法等。1883年英國傳教士采用中國民歌曲調傳教,李提摩太就是代表人物,他刊印《小詩譜》,在當時影響不小。中國一些進步知識分子為了自強、救國,在提倡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同時,也積極號召推廣西洋音樂。1898年,由鄧家仁先生開辦的廣州時敏學堂,設有音樂課。近代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蕭友梅就是該校的畢業生。蕭友梅(1884—1940年),早年曾留學日本,學習西方教育和音樂,並加入同盟會,1912年又在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進修音樂理論課。回國後,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任教,在介紹西方音樂和培養音樂專業人才方麵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曾編寫過《普通樂學》、《鋼琴教科書》、《和聲學》等教材,還創作了大量歌曲,創辦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管弦樂隊。但我國最早的管弦樂隊要數曾誌文心創建並兼指揮的江南製造局(今江南造船廠)管弦樂隊,曾誌文心是中國近代音樂啟蒙活動家之一。他還創建過中國貧兒院管弦樂隊。第一支銅管樂隊卻是由竊國大盜袁世凱組成的,袁世凱聘請的德國顧問高斯達,建議把軍隊中的長號換成西洋銅喇叭,同時組織一個軍樂隊。1903年,袁世凱在天津開辦軍樂學校,共辦三期,每期八十人,另有一支旗人隊,約五十人,專門培訓軍樂人才。此外,還成立了一支二十人的西洋銅管樂隊。這裏還有一段極具諷刺意味的趣事。1903年,慈禧太後東巡奉天,謁先皇之陵,途經天津,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竟然以二十人組成的西洋銅管樂隊作為儀仗,在車站接駕。慈禧一下車,下麵齊聲山呼“萬歲”,緊接著卻是銅管樂隊奏雄壯的《馬賽曲》,顯得不倫不類,滑稽可笑。而這位太後卻春風滿麵,安然受之,曲終,她還好奇地把銅管樂器一一摩玩、驗看,並向袁借了這支樂隊,隨駕出關。她哪裏知道《馬賽曲》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凱歌,這支銅管樂隊吹響的卻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喪葬曲。西方音樂的傳入,猶如一股清風使古老的中國樂壇呈現出一派生機。與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相反,西方文化(包括音樂)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相結合,在客觀上卻大大改變了中國人陳腐的封建觀念,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形成起了某種催化和促進作用。從此,中國音樂的發展,就進入現代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