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清商樂》和“胡樂”——魏晉南北朝舞蹈

由東漢末年的三國鼎立,到西晉王朝的短暫統一,接著又是十六國紛爭,南北朝對峙,中國經曆了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但是,在一個接一個的短命王朝裏,上流社會對樂舞的興趣絲毫未減。魏晉南北朝的舞蹈有一個不同於漢代的基本特征,那就是逐漸改變了被融於“百戲”中的綜合形式,而向獨立的“純舞”形式過渡。舞蹈的表現力越來越鮮明,舞蹈的抒情功能越來越成熟。《清商樂》是魏晉南北朝時代最流行的樂舞。《清商樂》是漢族傳統世俗樂舞的綜合稱謂。漢代流行過的那些世俗歌舞,三國時江南地區的《拂舞》、《白舞》,晉朝的《明君舞》等舞蹈節目,都包括在《清商樂》中。《清商樂》在三國時代就很時髦。曹操和他的兒子們都醉心於清商歌舞。曹操活著的時候,清商女樂不離左右。他甚至幻想死後也能繼續欣賞《清商樂》,所以,臨死時留下遺囑,命令他的清商女樂住在銅雀台上,每逢初一、十五,從早晨到中午,都到帳前為他表演。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了魏國,稱帝之後設立了一個專門管理女樂的機構,叫做“清商署”。曹操、曹丕、曹植都會作詩。他們依照清商三調的樂曲,填製了許多歌詞,作為舞蹈時的伴唱曲。西晉武帝司馬炎也酷愛清商歌舞。他滅吳以後,收納吳姬5000名,大大地充實了曹魏時留下的“清商署”。

經過了“永嘉之亂”,一部分《清商樂》流入西涼。另一部分隨著東晉政權傳到南方,與江南原有的《吳歌》、《西曲》等相會合,於是“中原舊曲”翻出了“新聲”,其中包括舞曲和伴舞的歌。《清商樂》中有五花八門的“雜舞”。其中有個著名的舞蹈節目,叫做《白舞》。由於舞蹈者穿著白 製成的舞衣,所以才有這個名字。《白舞》起源於漢末,開始時可能在巫女降神時表演。這種舞蹈在晉朝已很流行,從晉朝起不少文人為《白舞》寫歌詞。在《樂府詩集》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歌詞。我們要推想《白 舞》的表演情景,也全都依賴這些詞曲對《白舞》的生動描寫。《白 舞》是表現力很強的舞蹈,它可以表現豐富的情感內容。它可以表現男女間的愛情,如“為君嬌凝複遷延,流目送笑不敢言。”“雙心一意俱回翔,吐情寄君君莫忘。”也可以表現傷離惜別之情,如“琴瑟未調心已悲,任羅勝綺強自持。”“流歎不寢淚如絲,與君之別終何如。”可以表現及時行樂的感慨,如“時冉冉,近桑榆,但當飲酒為歡娛。”“佳期不待歲欲闌,念此遲暮獨無歡,鳴弦流管增長歎。”也可以表現脫離塵世的神仙理想,如“仙仙欲動何盈盈”、“琴音乘雲飛上天”。從這類詩句,可以想見《白舞》是充分抒情的舞蹈。從晉朝以來描寫《白舞》的詩歌,可以想象《白舞》表演的具體情景。晉人《白舞歌詩》說,“質如輕雲色如銀,愛之遺誰贈佳人。製以為袍餘作巾,袍以光軀巾拂塵。”

可知《白舞》的表演者都是年輕的女子。她們穿的是用非常薄、非常輕的白 製成的舞袍, 手裏還拿著用同樣的白做成的長長的白巾。這是晉朝《白舞》的舞妝。晉《白舞歌詩》描寫《白舞》的表演:輕軀徐起何洋洋,高舉兩手白鵠翔。宛若龍轉乍低昂,凝停善睞容儀光。如推若行留且行,隨世而變誠無方。南朝宋劉鑠〔shuò碩〕《白一 (3/56,)舞詞》說:仙仙徐動何盈盈,玉腕俱凝若雲行。佳人舉袖耀青娥,摻摻擢手映鮮羅。狀似明月泛雲河,體如輕風動流波。從這些描寫中我們得知《白一(3/56,)舞》開始時節奏徐緩,舞者輕輕地起步。兩手高舉好像白鵠在飛翔,袍袖拂動好像白雲在飄浮,袍袖中還時時露出雪白的手腕。有時折腰轉身,低昂翻轉,像蛟龍遊動。有時腳步輕移,好像有無形的手把身體輕輕地推引著前進。舞姿飄逸,舞衣潔白,光彩照人,像明月浮動在雲河。體態輕盈,如微風吹動了流波。舞蹈者還善於運用眼神,含笑流盼,如訴如怨,產生了勾魂攝魄的魅力。總的看來,《白, )舞》的動作以手和袖的功夫見長。這是時代風氣,當時流行的《大垂手》 、《小垂手》等也都表現手袖的功夫。與此同時,《白 一(3/56,)舞》的步法也很講究。除了“徐動”,《白, )舞》也有快節奏。詩人們說,有時“珠履颯杳紈袖飛”,“翡翠群飛飛不息”,一段舞罷,表演者往往“流津染麵”,“香汗微漬朱顏酡〔uó 駝〕”。《白,) 舞》開始在民間可能是獨舞。到南朝齊梁時代,已發展成五人表演。舞蹈者的舞妝本來隻是以白,) 舞衣為特色,取其輕軟潔白。進入宮廷和富家之後,舞衣走向豪華,滿身佩帶了珠翠,舞人舞罷常常“墮釵遺佩滿中庭”。《白,) 舞》的樂隊也是華彩的。有聲樂與器樂兩部。詩人們說“齊倡獻舞趙女歌”,“聲發金石媚笙簧”,“朱絲玉柱羅象筵”,“秦箏趙瑟挾笙竽”,“齊謳秦吹盧女弦”……樂隊中絲竹並舉,並且有美妙的伴唱。樂隊和舞者的配合也很好,舞者“回眸轉袖暗催弦”,樂隊隨著舞者的眼神和動作調節節奏。“朱光灼灼照佳人”,“夜長未央歌白一(3 /56,)”,封建貴族和士大夫在動蕩的年月裏,產生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他們通宵達旦地吃喝玩樂,《白一 (3/56,)舞》也就成了宴會上少不了的舞蹈節目。《 白,) 舞》從西晉流傳到隋唐,引發眾多的詩人為它歌詠。直到宋朝,還有人作《白一(3/5 6,)詞》。和《白,) 5舞》具有同樣長久生命力的, 還有一種《前溪舞》。它屬於《清商樂》的“吳聲”。東晉以來,江南有個前溪村(在今浙江德清縣),成了培養歌舞人才的基地。 從前溪教練出來的舞蹈,也便有了正宗的地位。 從南朝的宋、齊、梁、陳,直到隋唐時代,許多人對《前溪舞》津津樂道,所謂“山邊歌落日,池上舞前溪”,“雙舞前溪歌白,6糸2 7,一(3/56,)”,“越豔罷前溪,吳姬停白 ,)”……可知產自古越地的《前溪舞》是可以和《白一 (3/56,)舞》相提並論的流行舞。隻可惜今天已難以想象它的具體情景了。魏晉南北朝時代,士大夫多以自由狂放為標榜,跳舞也是“魏晉風度”的一種表現。一些不拘小節的士人常常能作精彩的舞蹈表演。《晉書謝尚傳》記述東晉時謝尚表演《鴝鵒〔qúyù 渠玉〕舞》的事。王導對謝尚說:“聽說您會作鴝鵒舞,大家都想看一看,是否可以表演一番”謝尚說:“好。”便著衣幘而舞。王導令座上客撫掌擊節,謝尚盡情表演,旁若無人。“鴝鵒”俗名“八歌”。“鴝鵒舞”當是模仿鴝鵒鳥的抒情舞蹈。這種舞蹈到唐朝仍在流行,唐人盧肇作了一篇《鴝鵒舞賦》,寫的是同一件事,但描寫比較具體,說謝尚“正色洋洋,若欲飛翔。避席俯傴,樞衣頡頏〔iéháng 斜杭〕。宛13襟而乍疑雌伏,赴繁節而忽若鷹揚……”使人們想象出謝尚作舞時的情態。魏晉南北朝時文人士大夫與舞蹈有不同尋常的聯係,所以不少人以極大的興趣寫下了不少描寫與評論舞蹈的詩篇。西晉以後,漢族中央政權遷移到江南。北部中國成了各民族長期爭奪統治權的戰場。